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在文学上成功后,他也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兼济天下。
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却充满了挣扎和失败。
从政之路在唐代,成为一个公务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时,有两条途径可以进入官场:一是科举考试,二是干谒求荐。
科举考试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在唐初只有三品以上官员及其子孙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在唐玄宗时期才开始向寒门开放。
但即使如此,科举考试也非常艰难和竞争激烈,并不是每个有才华或者勤奋学习的人都能通过科举考试,并且即使通过了科举考试也不一定能得到好职位或者晋升机会。
干谒求荐,则是指通过结交权贵,从而获得推荐进入官场的方式。
这种方式,虽然看似比较便捷,并且也确实出现过很多名垂青史的人物(如姜太公、管仲、诸葛亮等),但也同样存在很多风险和障碍。
首先,需要有足够高超的文采或者才能,以此吸引权贵;
其次,需要有足够敏锐的政治眼光来选择靠山;
最后,需要足够幸运的机会。
两条途径,一条困难,一条便捷。
李白选择了哪一条呢?
他选择了干谒求荐。
便捷的途径李白从年轻时就走上了纵横游侠与献赋求仕的道路,他不愿与当代文士那样卑躬屈膝,走科举的道路,他所想的是要如同姜尚,管仲,诸葛亮那样,得到他人的赏识举荐后,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他希望得到展现自己在文学和政治上天赋的机会,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然后再功成身退。
深受文人“兼济天下”思想影响的李白,骨子里充满了对未来积极乐观的憧憬。
但是,在这条道路上,李白却遇到了很多困境和挫折。
首先,初出茅庐的李白,遭到了很多人的嘲笑和冷落。
当时李白以其高超的文采和才华而闻名于江湖,在各地游历时曾经向很多权贵或者名士献过诗,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求取推荐之意。
但这些人中,有些并不欣赏李白的才能或者理念;有些虽然欣赏李白但却无力或者不愿意帮助他;有些则因为嫉妒而排斥甚至陷害他。
因此李白在这个阶段虽然结交了很多朋友和知音(如贺知章、孟浩然、高适、王维等),但也遭受了很多打击和失望。
其次,在他进入长安朝廷后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用和尊重。
李白曾经两次进入长安朝廷。
第一次是在天宝元年(年),因为道士吴筠向唐玄宗推荐而被召入翰林院为供奉。
第二次是在天宝十四载(年),因为张说之子张旭向唐玄宗推荐而被任命为左拾遗。
这两次都可以说是李白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
在长安,李白得到了唐玄宗和许多文臣武将的赞誉和敬重,并且也创作了许多气势恢弘、风格绚丽、影响深远的诗,如《将进酒》《行路难》等。但是,在长安,李白也遭遇了很多困难和挫折。
辉煌亦是落寞首先,他的性格和思想与朝廷的礼仪和规矩不合,他常常因为酒后失态或者言辞不逊而得罪了一些权贵或者官员;
其次,他的才华和声望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或者敌视,他曾经因为写了一首讽刺杨国忠的诗而被陷害;
再次,他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也与朝廷的现实和利益不符,他曾经因为上书劝谏唐玄宗而被唐玄宗冷落。
因此,在这个阶段,李白虽然名声大振并且创作了很多名篇佳作,但也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失意。
最后,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他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
安史之乱是唐代最大的一场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在天宝十四载(年)爆发,在至德二载(年)平定。
这场叛乱对唐朝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并且也改变了李白的命运。
在叛乱爆发后,李白曾经参加过永王李璘(唐玄宗第十六子)东巡江南,并且在永王幕府中担任过文学士一职。
但是永王与肃宗之间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并且最终失败。李白因此被牵连而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境内)。
虽然在途中遇到赦免而得以免死,但是却已经身心俱伤,并且对政治失去了信心和希望。
在此后的两年里,李白漂泊于江南各地,并且依靠着当地一些友人或者知音(如元结、裴旻、陆龟蒙等)来维持生计,并且创作了许多悲凉感伤、怀旧伤今的诗。
最终,在公元年秋天,62岁的李白在安徽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病逝。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在政治上遭遇了三次重大挫折:
第一次是在初出茅庐时就遭到很多人的嘲笑和冷落;第二次是在进入长安朝廷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用和尊重;第三次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这些挫折对李白的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也反映在了他的诗中。
那么,李白是如何面对这些挫折的呢?
李白的人生态度:从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态度。
一是坚持自己的才华和信念,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李白虽然在政治上遭遇了很多失败,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在文学上的创作和表达,也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在政治上的才能和主张。他始终高傲自信,不受任何礼法或者规矩的束缚,不迎合任何权势或者利益。
他用自己的诗来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他用“天生我材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豪言壮语来激励自己,用“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等赞美之辞来形容自己。他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豪迈之语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和命运的态度。
二是借助酒精和友情来缓解心中的苦闷和寂寞。
李白虽然有着坚强而乐观的心态,但是他也有着脆弱而孤独的一面。
他在政治上的失意和挫折,以及在生活上的漂泊和困顿,都给他带来了很多痛苦和压力。
为了释放自己的情感和压抑,李白常常借助酒精来麻醉自己,或者借助友情来安慰自己。
他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诗来表达自己对酒的依赖。
他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诗句来表达自己对友情的珍惜和享受。
李白在游历四方时,曾经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贺知章、孟浩然、杜甫等等。
这些朋友,给了李白很多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并且也成为了李白诗歌中重要的主题和对象。
三是转化视角来超越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
李白虽然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但是他也意识到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巨大差距。
他在政治上的挫折,让他对人世的无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和纠结,李白常常转化自己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和世界。例如他写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结语: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白是一个在政治上充满挣扎,在文学上充满了才华,在人生上充满了传奇与悲剧的人物。
他在政治上遭遇了很多困境和挫折,但是他也用不同的态度和方式来面对和应对这些困境和挫折。
他坚持自己的才华和信念,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他借助酒精和友情,以此缓解心中的苦闷;他转化视角和境界,以此超越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
他用自己的诗歌来记录自己的人生,用自己的人生来丰富自己的诗歌。
李白虽然没有在政治上取得成功,但是却在文学上创造了辉煌。
他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却留下了自己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