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关于他的死因,历史上也是众说纷纭,今天我们来聊聊李白之死。众所周知,唐朝盛产诗人,但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在唐朝的诗人身上经常出现离奇死亡事件。比如王昌龄,他是被人谋害的。再比如王勃,他是受到了惊吓坠海而死。还有卢照玲,他是自己投水自尽了,骆宾王甚至是生死不明,不知下落。在众多的唐朝诗人当中,最为耀眼的诗仙李白,他也没能逃过这个宿命,他的死因也是很离奇的,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争论不休。一般而言,在影视剧或者是话剧的舞台上,李白的死通常被处理得十分诗意。为什么说是诗意呢?因为广为流传的情节大概是李白当晚又喝醉了,就在这天晚上,喝醉了的李白正在江上泛舟,他看到了江水中的月亮,便要伸手去捞。结果醉酒的诗仙没能站稳,直接落入了水中,就这样淹死了。这样的结局,是不是听起来很诗意很浪漫?是不是很符合李白这个人的气质?然而,李白真的是这样死去的吗?关于李白之死,大约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李白是饮酒过度醉死了。这种说法见于《旧唐书》,原文说的是“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唐代的另一位诗人皮日休也曾经在他的诗作中写了这么一句“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这说的就是李白,因为醉酒而患上了病,最后也是醉酒而死。那么说,这所谓的“腐胁疾”是什么病呢?现代的著名作家郭沫若在历史考据和医学研究之后,给出过一个解释,所谓的腐胁疾应该是一种慢性的浓胸症,会像胸壁穿孔。也就是说,李白很有可能是因为经常喝酒患上了这种病,最后也是因此而去世的。这种说法听起来比较客观,比较科学,而且所引用的史料也是比较靠谱的《旧唐书》。所以,目前为止学者们大多会采纳这种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李白是身患重病而死。李白的叔叔当涂县县令李阳冰曾经写过一本《草堂集序》,在这本书中他曾经写过,说李白是“公又疾亟”。唐代诗人范传正也写过一句,说李白“盘桓利居,竟卒于此”。还有一位与李白有过交往的朋友刘全白说过,李白是“偶游至此,遂以集中总之”,证明这种观点的论据基本上都是来自李白的亲朋好友。虽然他们都没有说清楚李白患的是什么病,但基本上都表达了一个明确的观点,李白身染重病,最后也是因病而逝。再详细一点儿的说法就是说,李白在61岁的时候还请缨要上阵杀敌,但是由于病重,他只能半途而归,转过年来就因病去世了第一种说法与第二种说法算是比较类似的,说李白患病而死,他患的病的确有可能是与他长期饮酒、经常醉酒有关系的。这两种说法的分歧,也只是在直接导致李白去世的导火索上。如果说认为醉酒是直接导致李白死亡的,那么就是第一种说法,否则就是第二种。第三种观点就是我们开篇所说的捞月溺水而死,这种观点是否有历史依据呢?应该说有,但是可信度并不高,因为所谓的历史依据都距离李白生活的年代稍微远了一些。比如,五代时期有一篇《唐摭言》,其中写道:“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再后来,到了南宋时期,有一名叫做洪迈的文人,他在《容斋随笔》中也说:“世俗多言李太白在当涂采石,因醉泛舟於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台。”很明显,这两处记载时间都距离李白很远了,实在是很难采信的。但也正是这个听上去最不可信、最离奇的一种说法,却成为了后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说法。根据水中捞月的传说,后来不少文人雅士创作出了许多相关的文艺作品,不但有诗文、戏剧、绘画,甚至连建筑上也出现了“捉月亭”、“醉月亭”这样的名号,还有诗歌直接说了李白最终是“直驾长鲸归紫清”,真真正正地把李白写成了一位仙人。这些终究也都是因为李白的诗作成就太高,气质飘逸潇洒,所以才让人们愿意这样去解读他的死亡的。相信大家也都发现了这三种说法,不管是哪一种,最终都没有离开一样东西,那就是酒。也就是说,不管李白是死于烂醉,死于疾病,还是死于捞月,他都是因为嗜酒成性,醉生梦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