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讲历史#
李白(年-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他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他的诗歌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然而,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名声显赫的诗人,在他一生中却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和赏识。他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赏识,担任翰林学士,但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后,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琳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为何得不到朝廷重用呢?
性格与朝廷文化不合。李白是一个性情豪放、不拘小节、追求自由的浪漫主义者。他有着强烈的个性和自我意识,不愿受到任何束缚和限制。
他喜欢饮酒作诗、游历天下、结交志同道合的友人、追求理想和美好。他对权势和名利没有多少兴趣和追求。他曾经说过:“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世人皆曰我好学,早知我是顽童”(《自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样的性格与唐代朝廷文化是格格不入的。
唐代朝廷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强调忠君、尊上、敬礼、遵法、谨言等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朝廷官员要求有才干、有德行、有规矩、有分寸,要能服从上命,要能适应朝廷的变化和需要。李白的性格与这些要求是相悖的。他不愿意屈从于权势,不愿意遵守礼法,不愿意隐忍妥协,不愿意放弃自我。他在朝廷中难以立足,难以得到重用。
朝廷审美不合。李白是一个创新的诗人,他在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着突破和创造。他善于运用歌行体和七绝体,使诗歌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他喜欢借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素材,使诗歌具有想象力和神奇感。
他喜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诗歌具有个性和主张。他的诗歌风格既豪放又清新,既浪漫又现实,既古典又现代。然而,这样的诗歌与唐代朝廷审美是不相符的。唐代朝廷审美是以韩愈为代表的古文运动所影响的,强调诗歌要有“文”的功夫,要遵循“六义”、“六艺”等传统规范,要注重修辞、韵律、对仗等技巧,要体现“雅”的风格和“正”的道德。
李白的诗歌与这些审美标准是相违背的。他的诗歌被认为是“野”、“放”、“狂”、“怪”的,缺乏“文”的修养和“雅”的品味。他在朝廷中难以得到赞赏,难以得到重视。
朝廷政治不合。李白生活在唐玄宗中后期和唐肃宗时期,这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生困苦的时代。李白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华的诗人,对这个时代充满了不满和愤慨。他曾经期待过能够为国效力,为民造福,但是他发现朝廷是一个黑暗和腐败的地方,权臣是一群贪婪和无能的人物,皇帝是一个昏庸和无情的统治者。
他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和希望,对皇帝失去了敬畏和忠诚。他曾经说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侠客行》),“世人若被明主用,一战平胡虏”(《上杨嗣宗》)。他的这种态度和言论,无疑触犯了朝廷的忌讳,引起了朝廷的反感和排斥。他在朝廷中难以得到信任,难以得到任用。
由于他的性格、诗歌、时代等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结果。他是一个不适合于朝廷生活的诗人,也是一个不适应于时代变化的诗人。他是一个孤独而又自豪的诗人,也是一个悲哀而又豪迈的诗人。他的诗歌是他的心声,也是他的遗产。他的诗歌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魅力,也给后人提出了无尽的思考。
最爱一篇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