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代都

李白在世期间,对妻子的爱十分深情,对子女也是如此。正因种深情的爱,李白对孩子们的教育都是以使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准的,从不设法去约束他们的举止行为。这也反映了李白骨子中存在的自由意识。李白与第一个妻子许氏生有一儿一女,儿子名叫伯禽,小名明月奴;女儿名叫平阳。李白都非常疼爱他们。天宝八年(),李白在江南漫游期间,十分想念寄居在东售孩子们,于是写下《寄东鲁二稚子》一诗。诗曰: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假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寄怀诗,诗人李白以生动真切的笔触,抒发对一双儿女的思念之情。豪放豁达的李白对子女的思念之情如此深这是不寻常见的。都说英雄无泪,其实只是未到情深之处而已李白虽然对子女挚爱情深,但对子女的教育却不像一些名人那样,自己最大努力将子女培养成才,而是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让他快乐地生活、天然地成长。李白一生有两个儿子,由于缺乏父亲那的天赋才学,也因缺乏必要的教育与指导,他们长大后都没有继承亲的诗歌传统,并且都沦为社会下层的农人。在李白死后的三四十年后,有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来到徽当涂一带。由于感念李白的名声及他为文化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范传正特意按照地图指示找到了李白的墓地。他将这里打扫干净不许人随意樵采。范传正还会同当涂县令诸葛纵,商议将李白墓迁走的事宜。在征得诸葛纵的同意后,范传正将李白墓由龙山迁葬到青山,并亲自撰写撰文《唐左拾遗林学士李公新墓碑》,立碑石于墓前。宋淳祐二年(),此碑已“断仆零落,仅存方尺许”,当时兼权太平州事节制军马孟点“乃重书刻石,立之墓左”范传正所书的碑文真实地记述了李白墓由龙山迁葬青山的经过及原委,记载了李白的出生地、家世、晚年及其身后的境况,反映了李生的思想、经历及其性格特征,对于研究李白其人及其诗歌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范传正还在安徽当涂一带寻访李白的后人,想帮扶他们。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终于找到了李白的两个孙女。这两位李白的后人已经流落民间多年,并都嫁给了干农活的乡野之人。范传正将李白的两个孙女招来时,发现她们竟然都是目不识丁的苦命农家女,衣服也很破旧粗俗,面目也如农人一般粗糙,丝毫没有她们的祖父当年那种风流倜傥的遗韵。范传正仔细地询问了她们的境况,她们回答说:“父伯禽以贞元八年不禄而卒,有兄一人,出游一十二年,不知所在。父存无官,父殁为民,有兄不相保,为天下之穷人。无桑以自蚕,非不能机杼;无田以自力,非不知稼穑。况妇人不任,布裙粝食,何所仰给?俪于农夫,救死而已。久不敢闻于县官,惧辱祖考。乡阊逼迫,忍耻来告。”说完,姐妹两人便都哭了。范传正听了,也感到无限的凄然。李白一生共生有4个孩子,其中伯禽是李白生前最喜爱的,并且也对伯禽寄予了深切的期望。然而,李白的这4个孩子中,女儿平阳出嫁后不久便死了,另外两个也没了下文。只有伯禽的这两个女儿,范传正找到她们后,她们却都已沦为村妇。这让范传正十分感慨,一代诗人的后人竟是如此下场,不是“寂寞身后事”是什么呢?范传正觉得一代著名大诗人的后人嫁给乡野村夫,未免有些辱没白的身份,因此劝她们改嫁士族。但她们回答说:“夫妻之道,是命,也是缘分。虽然他们贫穷,但既然已经嫁给他们,也仗着他们的力量生活了很多年,如果现在为了摆脱贫穷而失于他人,侍奉别的男人,则是苟且偷安。这样,我们死后还有什么脸面去见我们的祖父呢?您知道我们的祖父写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首诗吧?我们又怎么能去低声下气地侍奉其他男人呢!我们不能败坏祖父的好名声。请您不要再说这件事了。”范传正听了,觉得虽然李白的这两位孙女没什么文化,但却遗传了祖父李白的性格和傲骨,心中反倒感到一阵安慰。由此也可以看出,李白的后人没多少文化,也没有继承李白的诗歌传统,这也是由于李白当初没有对子女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教育有关李白生前对孩子们放任自流,任其自然发展天性,结果孩子们长大后失去了文化的继承权,都成了普通人。但从中也不难看出,李白的孙女还是很有骨气的,这可能与李白平时对子女的教育更重视道德品质而不太重视知识文化教育的观念有关。然而,李白却用自己的言传身教熏陶影响着孩子,使他们成长为有骨气的人,这也算是实现了李白教育子女的主要目的。感谢您的阅读,点击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711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