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的祖师爷原来是他,足迹遍及大江南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文/东城阴阳鱼,个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于百家号:东城阴阳鱼。驴友一词是网络用语,是旅游、旅行、旅居的旅演化而来,泛指爱好旅游,经常一起结伴出游的人。“驴友”的祖师爷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除了写诗,李白的爱好还有很多:比如喝酒,很多传世佳作都是他酒后作出的;比如剑术,李白的剑术无师自通,造诣很高。为什么李白是“驴友”的祖师爷呢?因为李白喜爱云游四方。李白一生到过很多名山大川,写下众多传世的经典诗篇。下面我们就根据李白诗歌中的山水,去感悟山水中的诗歌。《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白最早期的作品之一,相传为十余岁时所作。戴天山在今天四川省江油市,又名大匡山,是李白当年读书的地方。如今戴天山已经看不到飞泉了,以前这里还有一个李白祠堂,里面有一尊李白的塑像。祠堂是宋徽宗宣和五年所建,至今仍存有《敕建大匡山李太白祠堂记》。宋太祖曾在这里建大明寺,大明寺碑说:“李太白,于此山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坪,有十载。”。李白24岁时决心离乡去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临别时他写下《别匡山》。《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青年时曾登山峨眉山学道求仙,作《登峨眉山》。在没有得到益州长史的推荐后他决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出川去渝州(今重庆)途中写下了《峨眉山月歌》。诗中虽充满惜别之意但节奏流畅,说明李白实现自己梦想的决心。峨眉山为佛教大行普贤菩萨的道场,山上建有报国寺、雷音寺、万年寺、仙峰寺、遇仙寺等多座寺院,还有与佛法有关的华严顶、接引殿、金顶,在金顶上可以见到佛光。很多武侠著作都有峨眉派,仙风道骨,剑法精奇。不知李白的剑法是否与峨眉山有关。《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从渝州乘舟至夔州(今重庆奉节)白帝城,由此出川,东游维扬(今江苏扬州),写下了《早发白帝城》,轻快的节奏表达了出川的欢快心情。在三峡大坝建成以后,江水已经失去了当年可以使用小舟“朝发白帝,暮至江陵”的湍急之势。《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出川后开始了长达16年的第一次漫游。在江东漫游时,曾游金陵(今南京)之西的牛渚(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镇),写下表达怀才不遇心情的《夜泊牛渚怀古》。《望天门山》写的就是从牛渚南望的情景。如今的采石镇有个采石公园,可以看到园内的太白楼、捉月台、李白衣冠冢、横江棺等与李白相关的古迹。其实真正与李白相关的只有《夜泊牛渚怀古》,只是人们为了纪念他,编出了很多神奇的故事,建造了很多纪念性的遗迹。《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辗转来到淮南西端的安陆(今湖北安陆市),先隐居寿山,后游襄汉,上庐山,这首诗就是游庐山时写的。同时还写了一首《望庐山五老峰》。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曾隐居庐山五老峰下屏风叠,由此出入永王李璘的水军。庐山多奇峰怪石壑谷瀑泉岩洞,雄伟壮观、气象万千,形成了奇特瑰丽的山岳景观。黄崖瀑布就是李白在诗中描写的香炉峰瀑布,如今黄崖瀑布的水流量很小,已经不复诗中所写的那样壮观了。也可能水量一直是这样,只是李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隐居安陆时曾拜见安州长史却没能得到提携,于是决定到长安寻求政治出路。取道南阳北上长安,住在终南山南的松龙山村,与农夫痛饮写下这首诗。拜见权贵失败,上书北阙失败,于是回到松龙旧居。在此期间李白结识了贺知章和玉真公主,为日后受诏入京埋下伏笔。玉真公主父亲为唐睿宗李旦,母亲为窦德妃,是女皇武则天的孙女,唐玄宗李隆基的同母妹妹。《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见还。”李白初入秦海(今关中)途径太白山时写下《登太白峰》。仕进无门但抱有幻想,希望能有人为他“开天关”,能够在仕途上有所成就。太白山是秦岭的主峰,也是中国大陆青藏高原以东第一高峰。如今是国家五A级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上有太白神祠,为道书第十一洞天。李白借道教登仙之说来创造诗的意境。《游泰山六首》“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李白初入长安,却失意归来,后移居瑕丘(今山东兖州)。他以瑕丘为中心,来往于各县之间,曾游览泰山。登上十八盘,路边有摩崖石刻“天门长啸”,就是取自李白的诗句。李白的诗多次提到观日出,“平明登日观,举手开天关。”、“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等等,能够看到李白在泰山的足迹。后来由于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的推荐,李白终于在42岁的时候迎来了转机。《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傲岸不屈,不满两年就被“赐金放还”。从离开长安到安史之乱爆发,是李白生平第二次漫游时期。取道商山(今陕西商县)到洛阳,与杜甫结交,在商丘遇到高适同游梁宋(今河南)后返回东鲁。《梦游天姥吟留别》就作于此时。天姥山在今天的浙江省新昌县。山顶的平地上为纪念李白曾建有李白庙,后被荒废。《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从金陵返回东鲁家中看望子女,不久又北上,经洺州、邯郸直到幽州。很难在政治上找到出路的李白又南下,经梁宋至宣城,寓居敬亭山下,写下这首诗。敬亭山在安徽宣城西北郊,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易名敬亭山。历代修建的楼台亭阁、寺庙宫观、摩崖石刻等风景名胜多达50余处,但风雨战乱使名木古迹几毁坏殆尽。其中幸存者有宋代双塔、古昭亭坊、虎窥泉等。昭亭坊南刻“相看不厌”;北刻“江城如画”都取自李白的诗句。《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隐居庐山屏风叠,受永王李璘之召入水军并随军东征。永王兵败后李白晚年流落到江南一带,依靠亲友为生。在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军东讨叛军,还准备投身行伍,半路生病只好寄居到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代宗宝应元年,作《临终歌》后病死当涂,享年62岁。山水有幸,在李白足迹所到的地方,景观化作了诗歌,在他走后,诗歌又化作了景观,他的诗魂与山水同在,生生不灭,化作永恒。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847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