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正的高力士,不曾脱靴的高力士,他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www.zherpaint.com/ylbj/zqys/m/1074.html
看过电影《妖猫传》的朋友,或许对其中李白叫高力士脱靴的桥段留有印象,这个故事之前经过各种史籍和文艺作品的渲染,早已经脍炙人口,《妖猫传》只是沿用,并非新的创造。问题在于,这个故事并不是是真的。最开始记载这个故事的应该是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便殿召见。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上不觉忘万乘之尊。因命纳履。白遂展足与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遽为脱之。段成式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卒于懿宗咸通四年(),这且按下不表。李濬《松窗杂录》也间接记载了这个故事,其中提到了:会高力士终以脱乌皮六缝为深耻。乌皮六缝是靴名,这说的也是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情节。《松窗杂录》作者李濬,生卒年不详,他是会昌间宰相李绅的儿子,乾符四年()自秘书省校书郎入直史馆,所以他写此事,或当在年就已经去世的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之后。李白在玄宗贵妃面前做《清平调》,大约在天宝元年(),段成式和李濬生活的时代,已经是大约百年之后,他们虽然都身为宰相之子,熟知朝廷掌故,但关于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故事,稗官小说的色彩过于浓厚,真实性未必确凿。清人王琦《李太白文集跋》中说:后人深快其事(高力士为李白脱靴),而多为溢美之言以称之。然核其事,太白亦安能如论者之期许哉。由此可见,后人中明眼之士也多有怀疑。事实上,李白和高力士的交集在范传正写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有明确的记载:天宝初,召见于金銮殿。玄宗明皇帝降辇步迎,如见园、绮……他日泛白莲池。公不在宴。皇欢既洽,召公作序。时公已被酒于翰林苑中。仍(又)命高将军扶以登舟,优宠如是。原来,当时是高力士扶李白登船,而不是带有被侮辱色彩的为李白脱靴。范传正是在唐元和十二年(),会同当涂县令诸葛纵,将李白墓由龙山迁葬至青山,并亲撰李白墓碑碑文,他是李白的通家之好,对李白和高力士关系的描述必有所本,似乎更为准确。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故事包括其衍生出来的高力士怀恨向杨贵妃进谗,其实都基于这样一个刻板的印象,那就是高力士是一个玄宗宠信的太监,一个死太监,又和杨国忠并列昏君的左膀右臂,自然怎么贬损糟践都无所谓了。但是问题在于,高力士本身其实恰恰不是这个路子的人。要说高力士,还得先从他的身世说起。高力士其实出自一个家世高贵的家族。高力士本名为冯元一,唐潘州人(今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市区),曾祖冯盎、祖父冯智玳、父亲冯君衡,一连串名字都响当当的,也就是说,他是岭南最有权势地位的冯氏家族子弟。高力士的曾祖冯盎(-)是唐初地方豪强的代表,隋亡后回归岭南,自号为总管。唐武德五年()降唐,被任命为高州总管,封越国公。年到长安朝拜皇帝,其时奉命平定岭南叛乱,他统治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广达二千里,独霸一方,但却对唐中央政权始终忠顺不渝。冯盎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被奉为“岭南圣母”的冼夫人的孙子,换言之,高力士就是冼夫人的六世孙,而从父系的角度,冯家是十六国时期北燕的皇室后裔。冯盎位高权重,他留在长安的质子冯智戴也出过一次大风头——贞观七年()二月,太宗皇帝奉太上皇李渊置酒未央宫,欢宴之中,李渊为了助兴,让突厥可汗起舞,冯智戴吟诗,冯智戴欣然从命,配合起舞的突厥颉利可汗高声吟唱,李世民为了让李渊开心,说:胡越一家,古未有也,这是太上皇教导有方。因为失去权力落寞已久的李渊总算露出了笑脸。高力士其父亲是冯君衡,其母是隋朝大将麦铁杖的曾孙女,麦铁杖的出身是广东大盗,但最后当到隋朝的大将军,战死在征讨高句丽的战役中,被朝廷封赠光禄大夫、宿国公。同为籍贯岭南的公爵后代,冯麦两家联姻,也算得上是门当户对。但高力士家的命运此时却开始发生变化,高力士父亲冯君衡时代,正是武则天掌权时期,被流放到南方的武则天政敌叛乱,冯君衡被牵连进之中,被革职抄家,高力士当时还叫冯元一,年方10岁左右的他,因为家变,不幸的被岭南招讨使李千里作为少年阉人进献给了朝廷。景龙二年(),22岁的高力士与21岁的临淄王李隆基相遇,并引为知己。史载当李隆基为藩王时,高力士即“倾心附结”,这当中除了年轻人意气相投之外,两人都不尽如人意的身世遭遇或许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李隆基的母亲被武则天借故杀害,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景龙四年(),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扶持父亲唐睿宗李旦复位,李隆基本人也因功被立为皇太子,高力士参与谋划有功,擢升朝散大夫、内给事。4年之后,高力士协助李隆基再次发动宫廷政变,消灭太平公主势力,因功迁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正员。李隆基即位之后,加封高力士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高力士虽然是阉人,但却和人们普遍印象中的太监形象相去甚远,经考古发现他身高厘米以上,史载“善于骑射,一发而中,三军心服”,文武双全,颇有大将之风,而且他与玄宗年龄相仿、感情甚好,又曾一起经过危机重重的政治斗争,并非一个一味逢迎巴结的奴才——总之,高力士的样子既不是田雨饰演的这样,也不是戏曲中表现的那样,或许可以这样说,本文所有配图表现出来的高力士形象都是不太正确的。《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兼内侍监赠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高公神道碑并序》这么写道:(唐玄宗对高力士)恩遇特崇,功卿宰臣,因以决事。(高力士)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进王言而有度,持国柄而无权。近无闲言,远无横议。君子曰:此所谓事君之美也。神道碑文字多有谀墓文章的嫌疑,但高力士死时,已是个遇赦而归的前罪臣,并不是炙手可热众人奉承的对象。唐玄宗的孙子唐代宗恢复高力士原官,并赠封扬州大都督,让他陪葬唐玄宗泰陵,同时命人写了这道神道碑序,可以说这是唐朝皇室对高力士盖棺论定的官方评价,其主要内容是公允公正的。前面讲到,高力士为李白脱靴“后人深快其事”。之所以感到痛快,那是因为中唐以后宦官跋扈专权,有个桥段可以黑一下大宦官,人们都乐意看到死太监的窘态。但说到底,这个故事放到高力士的头上,不仅仅是空穴来风,也实在和他贤良忠贞的气节风范相去甚远,实在冤枉。李白擅诗,高力士自是远远不如,不过高力士也留下过一首有趣的诗歌: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这是高力士被贬巫州(治所在今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的时候,看到山谷多荠菜而当地人不食,高力士感怀所系写的一首诗,意思为,在长安洛阳,荠菜是论斤卖的,而在五溪一带,生在野地却根本没人采,但虽然所处的地方不同,荠菜的气味终究是不会改变的。以诗言志,高力士表达的就是自己对唐玄宗的感情和自己的气节,高力士与玄宗死于同一年,据传其死因是因为听说玄宗去世的消息呕血而亡,他最后葬被在玄宗泰陵旁,是泰陵唯一的陪葬墓。曾经文治武功、风华绝代的唐明皇,到最后陪伴着他竟然只有这个弱冠之年就相交相识的臣下和——朋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845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