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悲情文士汪广洋

北京荨麻疹治疗好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9119257.html

■徐郁明公元年的春天,一个孤独的身影,踯躅在高邮城西北的甓社湖畔。春日的湖风吹拂着他单薄的衣衫和渐近斑白的鬓发,不熟悉他身世的路人,也许以为这不过是位遭遇离乱的乡绅。其实,他就是参加过朱元璋起兵,并担任过元帅府令史的著名文士汪广洋。汪广洋(?-)字朝宗,汉族,江苏高邮人。元末进士,明朝左丞相(明朝开国时)、右丞相、谏官、参政、著名诗人。汪广洋年少时曾跟随余阙学习,通经能文,擅长篆、隶书,尤其工诗歌。他性格庄严稳重,为人宽和自守。朱元璋称赞其“处理机要,屡献忠谋”,将他比作张良、诸葛亮。

年少时,汪广洋曾客居太平(今安徽当涂县)。汪广洋故居在湖港交错的平原,今高邮湖滩地区毛港一带。早年,他曾跟随朱元璋起义反元,至正十五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渡过长江防线,攻下采石矶,进驻太平。作为一名雄视天下的风云人物,朱元璋求贤若渴,闻汪广洋的才名,于军帐之中召汪广洋进见,两人相谈甚欢。汪广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的策略,朱元璋非常欣赏汪广洋的才能和识见,当即留任军中,被聘为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后又任都谏官,并相继调升为行省都事、中书省右司郎中。后不久又任骁骑卫事,参与常遇春的军务管理。至正二十六年(),常遇春攻下赣州,汪广洋为留守,任江西行省参政。明朝政权建立后,洪武元年(),山东平定,太祖朱元璋以汪广洋廉明持重,命他管理山东行省,安抚、接纳新来归附者,百姓感到十分安定。这一年,汪广洋被召入宫任中书省参政。洪武二年(),出任陕西参政。洪武三年(),汪广洋被召为中书省左丞相。当时,右丞相杨宪专权断事,极力弹劾汪广洋,太祖朱元璋将他放逐回乡。杨宪再次弹劾,汪广洋被迁徙海南。洪武三年()七月,杨宪被诛后,太祖朱元璋召还汪广洋。这年冬天,朱元璋封他为忠勤伯,食禄三百六十石,并在诰词中称他善理繁难事务,且屡献忠策。李善长因病辞官后,太祖朱元璋便以汪广洋为右丞相,参政胡惟庸为左丞相。因汪广洋提不出什么建议,时间一久,被贬为广东行省参政。但太祖朱元璋内心始终善待汪广洋,又将他召为左御史大夫。洪武十年(),又授汪广洋为右丞相。高邮俊彦之士汪广洋一生勤勉,严于治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著有《凤池吟稿》共八卷,是其个人诗集。《明诗综》收录他的诗作共有三十一首。《凤池吟稿》后被收入《四库全书》。《过高邮有感》便是汪广洋最具代表性的诗作:“去乡已隔十六载,访旧惟存四五人。万事惊心浑是梦,一时触目总伤神。行过毁宅寻遗址,泣向东风吊故亲。惆怅甓湖烟水上,野花汀草为谁新?”洪武三年(),李善长病,中书省无官,汪广洋被召为中书省左丞相。当时,右丞相杨宪专权断事,极力唆使御史弹劾汪广洋极不孝顺母亲。太祖朱元璋切责汪广洋,将他放逐回乡。当汪广洋在朔风雪影中归来的时候,已是在动乱中离乡的十六年之后。汪广洋经历了追随朱元璋逐鹿中原的艰辛岁月,现在纵然被“放还”故乡,毕竟也是值得庆幸的。可叹的是,当他再想拜访昔日的亲戚朋友时,却大多已在战乱中流散、亡故。诗之开笔看似平平叙来,但在苍楚的叹息中,读者感受到的是类似杜甫所说的“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式的惊悸和伤痛。洪武十二年()十二月,因刘基为胡惟庸毒死一案遭中丞涂节上奏,汪广洋因受胡惟庸案牵连,被诛。一代文士汪广洋悲情地离世。《明史》编纂者清人张廷玉曾评价汪广洋,“广洋少师余阙,淹通经史,善篆隶,工为歌诗。为人宽和自守,与奸人同位而不能去,故及于祸。”“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选自《苏溪亭》)汪广洋官至宰相,是高邮历朝历代在朝中任职最高的官员。然而,“高处不胜寒”,汪广洋从担任左丞相,到被“赐敕诛之”,十年之内,三起三落,最终于右丞相任上被罢职,并且被斩杀于流放途中,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右相。其人生起落变化,惊心动魄,颇具戏剧色彩。朱元璋靠造反起家,由于害怕手下人的权力过大,后来就废除了丞相制度。因而,汪广洋便成为中国宰相制度的最后殉葬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611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