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多涨一块钱吧!”
“好想说一句,不要那么善良”
近日
安徽祖孙三辈摆渡百年
1元过河20年不涨价
被赞上了热搜
甚至还有网友不想让好人吃亏
纷纷“求涨价”
多年以来,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西河村的村民们赶集、上街、打工都需要“跨河”。这段路程看似只有短短几十米,却因为隔着一条河的距离,绕到对岸至少需要1小时。
而乘坐渡口的摆渡船,这段距离就可以缩短至3分钟。
当地村民刘庆就是守在渡口的第三代摆渡人。刘庆一家从外公、到舅舅,再到他,已经坚守渡口近百年。
图:西河村被青山河西穿而过
百年渡口,三代坚守
“青山河从西穿过,所以这里叫西河村”,在刘庆的记忆中,他的家乡白墙黛瓦,水波荡漾,风景独好。但西河村没有集镇,村民们赶集、上街、打工都必须要去河对岸的查湾,再辗转去往芜湖等地。
“桥是6、7年前建的,在此之前,村民们出行只能靠渡船。”刘庆说,去往对岸的渡口已经存在了百年,而刘庆的外公,就是从那时开始,成为了第一代摆渡人。
图:村民们乘坐刘庆轮渡回家
上世纪30年代,外公每天手摇小木船,在清晨,送乡亲们出门赶集、上班,又迎着夕阳,将他们一个个接回家。后来,刘庆的舅舅从外公手里接过了摇橹,一守就是40多年。
直到年,71岁的舅舅打电话给刘庆,希望在城里打工的他,能成为下一代摆渡人。“祖祖辈辈都是摆渡的,到我这代不能丢了。”刘庆当即决定回乡,那年他刚过30。
如今,每天凌晨5点,刘庆就守在渡口开始一天的迎来送往。除了恶劣天气等特殊情况,他几乎全年无休,越是节假日,越是不能休息。
图:刘庆每天掌舵14小时
刘庆从不会因为人少而考虑成本延迟开船,过河中很多是老人小孩,假如随身携带有重物,他总是自己或者叫自己相熟的人,帮他们提上圩埂。
能为乡亲们渡船,刘庆觉得很幸福,“我只想过平常人的日子,没想过大富大贵。我守在家乡,跟乡亲们在一起,很幸福。”
善意终将被看见
去年11月,刘庆入选了“安徽好人”。摆渡15年,刘庆为青山河查湾段多户近人口的村民来往摆渡近百万人次。在附近村里,刘庆几乎无人不晓。
图:村民每天乘坐刘庆的轮渡过河
一家三代,从外公到舅舅,再到刘庆,从一艘小木船,开到柴油船,渡口坡道从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河两岸的民居从土房成了小洋房,但1元渡船的价格却维持了20多年。
“舅舅摆渡的时候,船票就是1元了。乡亲们也不容易,如果我涨价,无形中,就给乡亲造成经济上的负担。”为了减轻村民的负担,渡船还有年票的售卖方式,45元/年,不限次数,车渡不要钱,随到随走。
图:刘庆
然而,今年油价上涨,其他摆渡人都撑不住了,纷纷涨了价,刘庆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最近,刘庆加入了网商银行公益小店联盟,开船的成本得到了网商银行的分担,刘庆松了一口气,“我开渡船没想过自己吃亏不吃亏,就想过平凡的日子,只希望不给乡亲们增加负担,以前我一个人,现在有网商银行跟我一起抗,压力小多了。”
“开渡船呢,辛苦是辛苦,但总归要有人去干,能为大家出一点力,我感觉没什么。”比起近期因为疫情赋闲在家,刘庆更喜欢摆渡的日子,多天风吹日晒留下的黝黑皮肤,每日“掌舵”14小时长出的满手老茧,都是他坚守善意的证明。
“以前外公用的是纯人力的摇橹船,我用的是柴油船省时省力,我很幸福了。”刘庆笑着说。
来源:新晚报综合安徽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