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当涂有皖南第一大圩大公圩

中科爱心救助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jianjie.html

大公圩,史称大官圩,被誉为江南首圩,也是中国著名的古圩之一。大公圩位于马鞍山市当涂县境内,总面积平方公里,圩田31.2万亩,圩堤长78.2公里,距今已有多年历史。

大公圩的演变和发展是当涂县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江南社会发展、繁荣的历史缩影,是江南社会治水史上的宝贵遗产,是“沧海变桑田”的历史见证。

大公圩面积平方公里人口25万。

大公圩位于当涂县东南部,长江下游右岸,除西北角临青山外,四面环水,北滨上姑溪河,东临丹阳湖南、北圩及运粮河,南濒黄池河,西隔青山河与芜当联圩相望,系青弋江、水阳江水系下游第一大圩,也是皖南第一大圩。地处亚热带北部,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温和湿润、雨量充足。全圩辖六镇:黄池、乌溪、石桥、塘南、大陇、护河。

大公圩古名官圩和大官圩,又称十字圩,最早开发于三国,因属吴国,据传为吴国的马场,吴国所有的战马都在这里放牧、休养,骠肥体壮后送往战场。

大公圩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多年来一直流传着各种传说。这一点从大公圩的地名可以看出来,境内有“藏皇阁,护驾墩,伏龙桥,起龙等等”,有的与南朝皇帝有关,有的与明朝有关,几乎每一个集镇的名字都有一段古老的历史。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发现南京呈燕子窝状,地势下沉,认为风水不好,不利于龙脉传承。这时有大臣向他建议说,南京东南大公圩,背靠大青山龙脉,另有山头88座,和皇帝(朱重八)重八了,是建都的好地方。

朱元璋听了大喜,他一心想保朱家江山传万年,听到这一好地方,立马就想把皇城迁往大公圩。

但是他的这个想法遭到了大臣朱元璋的反对,大公圩是个好地方,刘伯温心知肚明,但是他对朱元璋过河拆桥,滥杀功臣的行为非常反感,不希望朱家江山代代传,他又不能得罪皇帝,所以他暗中想了不少办法,让朱元璋打消了定都大公圩的想法,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这么一来,大公圩被刘伯温害惨了,假如当年朱元璋定都大公圩,大公圩就不会是今天的鱼米粮仓,大公圩就成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甚至会辐射芜湖、当涂(那时马鞍山只是当涂一个镇),到了现代,又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就要改写了。

所以说,历史的改变有时候就是名人嘴里的一句话。

大公圩虽然没能定都,朱元璋还是为大公圩做了不少事。公元,朱元璋为了改变大明风水,认为自己和大公圩重八,参照大公圩十三座陡门数和方位对南京城的城门进行了重新整修。直到现在,大公圩人人皆知“大公圩有几道陡门,南京城就有多少道城门的说法。同年,朱元璋征调民夫35.9万人、石匠余人,在江苏高淳一带大修水利,疏通了固城河、水阳江的水道,对大公圩的水利工程压力有了一定缓解作用,使饱受水患的大公圩在很长一段时间达到历史繁荣时期,民生得到很大改善。

但是永乐十九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南京为陪都。朱棣迁都北京后,明王朝不再重视水阳江水利。正德七年(公元),以绝苏锡常地区水患为由,将胥溪河上的东坝筑高三丈,至此水阳江水系不复东流,汛期山洪只能全由丹阳湖经大公圩北岸的姑溪河流入长江。每到汛期,固城湖下游石臼湖、丹阳湖、姑溪河水位陡涨,大公圩因此水患不断,圩堤屡遭溃决,经济和文化长久衰退。

为了杜绝水患,解放后每年当地政府都要在枯水期动员民工上埂,加固加高,年复一年,大公圩圩堤厚度高度都提高了一倍以上。

最近几年,当地政府又组织力量以石块水泥混凝土加固围埂,大大减缓了江浪对围堤的冲刷力度。可以说,大公圩已经固若金汤,人们再也不会遭受溃埂之苦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113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