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阳山到底是浏阳的还是望城的,专家们有很多论证,文史大家陈先枢和夏剑钦两位先生先后撰文,有诸多证据证明,洞阳山就在浏阳洞阳山,这个本来不用我再来多说什么。不过,早几天,中华诗词学会理事赖明汉先生专门给我发来了一张照片和一首诗词,说要证明洞阳山是浏阳的,这一首诗就足矣。我仔细一看,眼前一亮,果然是“如山铁证”。先看看这首诗:浏阳五咏之五洞阳孙思邈修真所杨时圣童去后水云闲,陈迹难寻草木间。独有微言传逸史,洞天寂寂在人寰。这首诗是北宋理学家、浏阳县令杨时的《浏阳五咏》中的最后一首,这五首诗题目分别是《渭水》《归鸿阁》《飞鷃亭》《相公台》《洞阳孙思邈修真所》,总标题是《浏阳五咏》,就是杨时在浏阳写的五首诗,内容写的是浏阳五个著名景点。这些诗,在浏阳古县志和《杨时集》都可以找到,一个浏阳县令,写的浏阳五咏,总不至于把望城的一座山写进来吧。杨时在写这组诗的时候,小标题中特别用了《洞阳孙思邈修真所》,这个要特别说明一下。在宋朝的时候,洞阳还有一个建筑叫孙思邈修真所,浏阳至今还很多孙思邈的传说。据说,孙思邈在这里修炼之时,有一个龙王来找孙思邈治病,孙思邈担心龙王病好后,离开这里时腾云驾雾会下暴雨,给当地带来洪灾。龙王说只要给他治好病,他保证不会让这里遭灾。于是孙思邈就给这个龙王治了病,病愈后的龙王化作九条小溪离开了洞阳。于是这个村后来叫龙洞村,这个洞叫九溪洞,而隔壁的几个乡镇分别叫跃龙、乌龙和龙伏。有意思的是,孙思邈隐居的地方现在成了中南地区最大的生物医药园区。应该是离开洞阳之后,孙思邈又到了浏阳城区,在浏阳城区的浏阳河北岸留下了孙隐山和洗药桥两处古迹,据说花炮祖师李畋就是在跟孙思邈炼丹时,学会了制造火药,发明了爆竹,这个又是后话。也正是在这段浏阳河,张若虚写了《春江花月夜》,杜甫写了《双枫浦》和《归梦》两首诗,而唐末宰相相裴休隐居的地方叫隐相台也出现在杨时《浏阳五咏》中。现在浏阳在这里修了思邈公园和思邈路纪念孙思邈,其他的遗迹估计要在“一河两岸”宏大建设中逐步恢复。回到杨时的这首诗:圣童去后水云闲,陈迹难寻草木间。独有微言传逸史,洞天寂寂在人寰。圣童就是孙思邈,他是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史籍记载,孙思邈少年好学,天资聪颖,被洛州总管独孤信誉为“圣童”。身为道教中人,到这个24洞天福地来“修真”也就再正常不过了。只不过,孙思邈是隋唐时人,杨时是宋朝人,他们相隔将近四百年的时间,等到杨时到这里时候,已找不到更多的遗迹了。而且正史上也找不到相关记录,只有一些民间传说中去寻找蛛丝马迹。没有孙思邈的洞天福地,也就寂寞地留在世间。从这些内容来看,洞阳山是浏阳的洞阳山,而且是24洞天的洞阳山,是孙思邈在这里“学道修行,求得真我”的修炼之处。讲完了这首诗,借机好好讲讲杨时。浏阳建县多年,最有名的县令就是杨时,浏阳过去有个二贤祠,供奉的就是杨时和欧阳玄。很多人都听过尊师故事“程门立雪”,讲的是杨时在他的老师程颐午睡时站在雪中等候的故事。岳麓书院有个牌匾“道南正脉”也与杨时有关,杨时跟程颐老师学习毕业之后,就到浏阳当县令,程老师送他南归之时说了一句“吾道南矣”。杨时最大的成绩不是在浏阳当县令,而是他在教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中国文化中心而北方转移到南方的关键人物。他的学生胡宏是湖湘学派创始人,他自己可以说是闽学的创始人。他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再传弟子,分别叫张栻和朱熹,而朱熹和张栻显然将湖湘文化推向了一个高峰。浏阳有幸,有了这么一个县令,他当时在浏阳就有很好的政绩,特别有幸的是,工作之余还写了五首诗,居然可以作为平息“洞阳山之争”的铁证。讲到这里,我又想说,浏阳,欠了杨时一个纪念场所。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