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的主角为什么是高适而不是李

大家好,在《长安三万里》在这部电影中,有两个好友,高适和李白,他们的故事引人入胜,同时也揭示了唐朝时期诗人之间的友情与矛盾。

高适和李白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电影中的两位主角。李白和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性,深受后人喜爱。在唐代,他们是一对著名的好友,曾经一起饮酒谈天,共赋诗词。高适是一个出身贫寒的武艺高手,他的精神力量非常强大,始终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而李白则出身贵族,他的家国情怀和自由的追求在电影中却遭到删减和篡改,让他的形象显得不够真实和有价值。历史上的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流徙中亚,他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青莲乡。他在少年时期即“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好游侠。二十五岁时,抱着“四方之志”,出川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天宝初年曾进住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就遭贬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六十二岁病死在当涂县令李阳冰家。李白幼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教育,青年时接触过道家和纵横家,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的诗现存九百多?,都收在《李太?集》中,代表了其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

李白和高适

时光回溯到唐天宝三年,也就是公元年,这一年,43岁在翰林院供职的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实际就是给了他一些钱被免职了。虽然仕途不顺,但这时的李白已经诗名大震,算得上真真正正的名人。他出长安后开始潇洒地四处游历,反正所到之处有朋友招待和当地名流欢迎。这一年的夏天,李白来到洛阳,遇到比他小11岁的杜甫,一见如故,成为好朋友,相约一起到梁宋,就是今天的河南游玩。后来两人在梁宋遇到东道主高适,高适做东,三人把酒吟诗,不亦乐乎,由于共同的诗词爱好、理想抱负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竟成了挚友。3个好朋友中,李白43岁,高适40岁,杜甫31岁。此时李白虽从朝中辞退但已声名远播,等待再遇赏识自己的人进入仕途,而高适和杜甫在仕途上还一事无成,苦苦寻觅,李白无论从年龄上还是才学上,都是当之无愧的老大。高适和杜甫在李白的带领下,游历山水,围场打猎,访仙问道,喝酒高歌,吟诗作赋,玩得不亦乐乎。三人的这一段友谊也被称为佳话。

二人把酒言欢(剧照)

时光匆匆,转眼10年以后,他们三人在仕途上的身份地位发生很大变化。李白辗转蹉跎,在永王李璘的再三邀请下,投奔在永王李璘的幕下。杜甫几经周折,才当上一个专门管理兵器的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高适则进士及第,一路高升,成为三人中最有前途的一位。想不到随后爆发的一场安史之乱,彻底改变了三人的命运,也让10年的友情增添了别样的味道。公元年,安史之乱爆发,在南方避难的李白受永王李璘邀请投其帐下,很不幸的是,永王李璘伺机叛乱,已经被朝廷安上了叛乱者的头衔,而李白竟然不知道,一头扎入了火炕。此时此刻高适也不会知道吧,他奉旨平定李璘叛乱,李璘战败而死,他的好朋友李白就在叛军中,被作为叛党被抓,关进浔阳狱中。当时被囚禁在安禄山叛军营中的小弟杜甫,也不会想到,他的大哥李白被二哥高适的手下,被当做叛党被抓进了监狱中。后来,杜甫从叛军军营中逃出,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小小的左拾遗,后来又因上书为触怒皇帝的官员房琯求情被贬。而高适则因讨平李璘和平定安史叛军立下战功,先后担任蜀州刺史、山南节度使,并进封渤海县侯,成为3人中,乃至整个盛唐的著名诗人里,官位最高,仕途最为显赫的一个。

真是造化弄人,昔日被传为佳话的3个好朋友,命运竟然如此的不同。一个关进监狱,一个被贬,一个高官厚禄。

“走着走着就淡了,回忆都散了”,命运的不同,3人的友谊真的像歌中唱的这样,淡了,散了?亦或像提问的一样,绝交了?其实也不尽然。

看看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没有散也没有绝交。李白被关进牢里,杜甫很着急,他写诗为李白打抱不平和辩护,说李白投奔永王李璘帐下,只是讨碗饭吃而已,并没有什么野心,还喊出“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的心声,后来,不论李白被流放夜郎还是被赦免,杜甫都写诗表达自己的关心和牵挂之情,可见他们的友谊是患难见真情,长长久久的。

再看看高适和杜甫的友谊,却是情真意切,一直维系到老的。杜甫被贬后,生活困顿,高适从始至终和他保持着联系,并在生活上经常接济他。特别是杜甫旅居在成都草堂时,贫困潦倒,几度陷入断炊的绝境,是高适时不时地接济他,让他度过难关,后来杜甫在诗中写到:“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也见证这段友谊并没有绝交。

最后再来看看高适和李白的友谊,在李白被关进监狱以后,确实就不在来往了,也可以算是绝交了吧。据说李白被关后,曾写过一首求救诗给高适,希望高适能够搭救自己,但高适对李白的求救无动于衷。李白的妻子宗氏,也到高适的府上求见,让他救救李白,开始高适也避而不见。从此,李白和高适就再无交集,不在往来,友情也就从此断绝了。人世间的无奈有许多种,最无奈的一种叫做:见死不救!

剧照

有些事,不是自己想做就可以做的,人世间也有很多做不了的无奈,其中有一种无奈,叫做对朋友见死不救。

李白被关了,高适见死不救。为什么?

先看看此时的身份,高适是唐肃宗重用的大臣,前途无量,而且对于已经50多岁的高适来说,这份荣耀来之不易,是拼尽全力才得来的。

而此时的李白怎么样?是唐肃宗眼里非常痛恨的叛党,是逆贼,是阶下囚,人人都想讨好唐肃宗而将他杀了。站在政治对立面的两个人,还能成为朋友吗?

剧照

如果高适不顾自己的前程冒死救他,结局也许会有两种,一种是唐肃宗给了高适面子放了李白,但因心中不快,以后就不会再重用为叛党说情的高适。另一种糟糕的情形是触怒了唐肃宗,既救不出李白,自己也被贬职。对高适来说,无论那一种结果,都不是他想要的,他有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所以,他只能牺牲曾经与李白的友谊,保全自己。自古忠义不能两全,一场友谊就此断送,很无奈,也很遗憾。

剧照

在电影中,有一个情节是高适和李白一起去救郭子仪。但是,这个情节是导演原创的,而且在这个情节中,高适的作用显得比李白更加重要。李白的家国情怀被删减,他的形象更多地被展现出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性格特点。相反,高适则是被塑造得超越了李白,成为了主角的合适人选。

这个故事让我们思考,电影中的形象和历史事实是否应该一致?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和原著,不要随意篡改和删减内容,以免影响影片的整体质量和意义。

《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虽然讲述了诗人之间的友情,但是其中也揭示了历史的矛盾和冲突。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历史和原著,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故事,更好地了解唐朝的历史和文化。如果你也喜欢这个故事,请点赞并到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吧!

#票房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864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