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世—
关于颍川荀氏,曾有一段时间改姓为孙(注),这就是为什么《荀子》为什么也叫《孙卿子》的原因。
到了“神君”荀淑父亲一代,改回原姓,他的父亲叫荀遂。
荀彧一系可考年龄作为颍川荀氏兴起之人、荀氏家族的奠基者,荀淑(83年-年)人生是这样的——
年少时,家学精深,通读四书五经且不教条拘泥,虽然被许多人(俗儒)不认可,但普遍都承认他是一个知识储备量丰富的人。“《后汉书卷六十二·荀韩钟陈列传》:少有高行,博学而不好章句,多为俗儒所非,而州里称其知人。”
汉安帝刘祜时期(年-年期间),荀淑被征为郎中(从郎中一官可以推断出荀淑是“举孝廉”出仕的,举孝廉有年龄要求,需要高于40岁(偶尔有特例但离40也差不了多少),所以荀淑出仕的时间应当是年-年之间,之后出任当涂县长(这就是“颍川四长”的出处,荀淑﹑韩韶﹑陈寔﹑锺皓都做过县长),离任后回到颍川讲学,李固、李膺投入门下学习。
李固(94年-年),司徒李郃之子,年出仕。
李膺(年-年)太尉李修之孙,举孝廉出仕。
年,梁太后临朝,有日食地震发生,荀淑被“举贤良”(举贤良的标准是贤能、良善、刚直、敢于直言进谏的人)再次出仕。
荀淑名实相符,入朝为官敢于发声,被大将军梁冀(梁太后的哥哥,“跋扈将军”,李固死于他手)耍了个手段,外调出去做陵侯相,“神君”名号应是此时形成的。
做陵侯相没多久,荀淑辞官返回颍川,教育子孙,年去世。
纵观荀淑立世之道,以精研家学为主,也学问、德行著称于世,出仕两次,虽触逆鳞,但都全身而退,对权位不贪恋,头脑十分清醒。
当时的政治角力主要在皇权、外戚权臣与深宫宦官之间,皇权借助宦官夺回外戚占用的权力,李固为代表的士族参与其中只是一枚棋子,如同漩涡里的小舟,一旦受到打击,便会倾覆。
东汉外戚·漫画版荀淑是衡量出了利害,不可为便不为,该做的也不含糊,做完就回家教育八个“龙仔”。
—第十三世—
首先说下荀氏十三世所处的历史背景是在“党锢之祸”时期,此时外戚实力大损,宦官权力已经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
颍川荀氏第十三世子弟对此作出了选择,其中最激烈的是荀淑的两个侄子——荀昱(沛相)、荀昙(广陵太守),他们对于宦官的态度下手决绝,杀了不少宦官党羽,后来跟着外戚窦武谋杀宦官事败,年荀昱与李膺同死,荀昙终身禁锢。
而荀淑的八个儿子——荀氏八龙,表现得很缄默,八龙的生辰日期只有六龙荀爽可考,他生于年,卒于年(没关系,有这个一个做基数就可以推理出个“眉目”了)。
大龙荀俭,英年早逝,古代早逝的一般是指不到四十岁,因为大龙还有一个官职朗陵县长(此为可能,记载含糊),那么按照举孝廉的年龄标准来说,大龙去世的时候可能是接近四十岁,荀悦(年-年)年幼丧父,《荀氏家传》:“儉早卒,恱年十二,能說《春秋》。”,大龙是年去世了,没赶上党锢之祸。
二龙荀绲,终年六十六岁(无准确日期),济南相。他与宦官头脑唐衡(唐衡外号“两堕”意思是他想往左就往左,他想往右就往右,即贪又暴,奇怪的是他弟弟唐珍却与他截然不同,后来还有成仙的传说)关系非同寻常,两人是亲家,唐衡死于年,此时荀彧才两岁,大概是指腹为婚,值得指出的是,唐衡嫁女先找的汝南傅家,傅家厌恶唐衡的恶名不干,至于荀彧成婚时,唐衡早就魂归天外势力无存,能够恪守信约这一点,颍川荀氏就足以称之为“名门”了。
三龙荀靖,终年五十岁(无准确日期),不仕。按照许劭对他“内润”的判断,三龙比荀爽还要优秀,如此俊杰深隐不出居家督教,实在是荀氏子弟的福气。
四龙荀焘,终年七十岁(无准确日期)。
五龙荀汪,终年六十岁(无准确日期),昆阳县令。。
六龙荀爽(年-年),终年六十三岁。年其父四十六岁。荀爽在党锢期间是有记载的,他隐遁汉滨达十余年,大概之前比较欢脱,见人就说给李膺赶车的事情而被宦官注意到了。
七龙荀肃,终年五十岁(无准确日期),舞阳县令。年大龙40岁,结合举孝廉的年龄40岁标准,他下边的七弟、八弟在党锢之祸期间,都是未出仕,
八龙荀旉[fū],终年七十岁(无准确日期),司徒掾。其实从荀爽的年龄也能算出七龙、八龙不够出仕标准。
转眼到了年,荀爽53岁,朝廷取消之前的追究,大将军、太傅、太尉、司徒、司空(五府)全都征召荀爽去做幕僚,不仕。
年,董卓征召荀爽,荀爽被迫从命,没多久便被加官,前后九十五天,便名列三公,官至司空(白衣登三公,火箭般的升迁速度)。
对于残暴董卓,荀爽亦是有所图谋,可惜出师未捷,年病死。
相比之下荀爽的动作慢了,因为他的一个孙辈早抢到了前头,那就是第十五世荀攸。
荀攸:爽爷,你出手太慢了——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三国志世家:颍川荀氏(续二)
(注)两个说法:《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卿,赵人”司马贞:“名况。卿者,时人相尊而号为卿也……后亦谓之孙卿子者,避汉宣帝(刘洵)讳改也。”;另一个说法:清·谢墉《<荀子>序》:“考汉宣名询,汉时尚不讳嫌名……盖‘荀’音同‘孙’,语遂移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