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陂,又名安丰塘,位于安徽寿县南60里。芍陂是战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与都江堰一样,是迄今仅有的仍发挥灌溉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芍陂世传为楚令尹孙叔敖所建,但没有史料直接证明。近年来,这种说法受到冲击。那么,芍陂是否为孙叔敖所造,若不是,又是谁造的呢?(由于文字较长,作上、下两篇论述。)
一、争论的缘由
孙叔敖造期思陂,期思陂就是芍陂,这个说法流行一千多年,没有异议。但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这个观点受到冲击。年,水电部要求全国各省、市、县都要编修地方水利志书。安徽省组织专门班子对安丰塘进行专题研究,同时河南省也组织类似机构,对固始县的期思陂作类似调查。
传统说法受到冲击有二点,一是河南调查组经过调查认为,期思陂与芍陂是两个不同的水利工程。二是有人提出芍陂建造者另有其人,依据就是《皇览》提出的“楚大夫子思冢在当涂县东山乡,西去县四十里。子思造芍陂。”
寿县安丰塘于是围绕芍陂是否是孙叔敖所建,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学术界进行热烈的讨论,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一是肯定说。以省内专家及部分学者为代表的传统派,认为芍陂是孙叔敖所建,依据就流传已久的传说,致命弱点是没有史料明确证明。二是否定说。认为孙叔敖造芍陂史料证据薄弱。否定派虽然否定的理由充分,但却说不出芍陂是谁造的,不过他们都指向一个人,就是《皇览》中提及的“楚大夫子思”,这是史料中,唯一明确提出芍陂的建造者,而且时间很早。但由于这个“楚大夫子思”资料近乎为零,否定派即使提出来,也没有史料加以证明。两者观点各自都说服不了对方,只能各自按各自的理解解读。现在似乎肯定派占主导,网上搜索基本都是说孙叔敖建芍陂。
二、期思陂与芍陂的历史演进
以下我们将期思陂和芍陂进行梳理,看史料是怎样说的。
1、《淮南子·人间训》载:“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商城县)之野,庄王知其可以为令尹也。”这句话本意是说明用人要见微知著,后被人们作为孙叔敖建造最早的水利工程依据。讨论文章都直观的解释,孙叔敖掘开期思水,灌溉雩娄之野。但有人认为解释不通,因为期思水海拔比雩娄低50米,所以不可能灌溉,借以否定孙叔敖开期思彼。从字面理解,当然没错。但从地理角度,这个理解似乎有误的。
我的解读是“决期思之水”与“灌雩娄之野”,中间用“而”连接,其实两者并行的是一个意思。历史上根本就找不到期思水,如果将决、灌作为水名,就容易理解了。灌水在西,可以灌溉期思县土地,决水(今史河)在东,恰好流经雩娄,自然可以灌溉雩娄之野。这句话的错误是将决水和灌水的位置说反了。不应是“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应为“灌期思之水而决雩娄之野”。不过也不是什么大错,因为灌水、决水在今固始县城北合二为一了。(见下图)
《淮南子》所说的意思是,孙叔敖很早就懂得利用灌水、决水浇灌期思和雩娄的农田,并没有说是否作陂塘水利工程。东汉崔寔说:“叔敖作期思陂”,北宋《太平寰宇记》则直接改写为:
《淮南子》曰:“楚相作期思之陂,灌雩娄之野。”
可见,期思陂是后世的著述者演绎推理的结果。
2、芍陂之名,不见先秦典籍,虽然《孟子》、《荀子》、《左传》、《吕氏春秋》都提到孙叔敖诸多事迹,但并没有提及修建芍陂之事。
最早提及芍陂的是《汉书·地理志》中“庐江郡潜山县”下记载:“沘水,沘山所出,北至寿春入芍陂”,但并没有记载芍陂是谁修建的。沘水,即今淠河。
最早将芍陂与孙叔敖联系在一起,是刘宋时期的范晔,他在《后汉书·循吏列传·王景传》记载道:
明年(建初八年),迁庐江太守。……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范晔首次提出孙叔敖造芍陂,但这个说法,在他之前并没有任何史料佐证。其后的郦道元对此说法也有所保留,他只是说“(芍陂)言楚相孙叔敖所造”。这里用“言”字,显然是采自传说。
最早将期思陂与芍陂联系在一起的是唐代杜佑,他在《通典》“州郡·寿春郡”条目下记载:
(安丰县)梁置陈留、安丰二郡。有芍陂,楚孙叔敖所起,崔寔月令曰“叔敖作期思陂”,即此。
杜佑是将王景传与崔寔的资料,捏合在一起,显然是主观臆断。由于《通典》在历史上有巨大的影响力,所以这个说法对后世影响巨大,后世多引用此话。
3、期思陂与芍陂的传播路径
期思陂在固始县,芍陂在寿县,由上述分析可知,这是两个不同的水利工程,最后形成二者混而为一,它是如何传播的呢?
我十分赞成徐义生的观点[1],徐先生认为孙叔敖修建期思陂,尽管尚有争议,但历史上主流观点都是这样认为的,且流传很广。范晔在《后汉书·王景传》所说的庐江郡“郡界”有芍陂,事情是写东汉,实际上地理是写他所在的时代的,他将东汉九江郡和庐江郡的郡界,与东晋以后淮南郡混同了。东晋以后,侨治郡县很多,之前的地名发生很大的变化。如固始县原在淮河以北的临泉县,后侨治今地。今天的固始县县境,原是安丰县。东晋以后,由于北方战乱,固始县侨治安丰县,而安丰县又侨治在寿春县南六十里,安丰塘北的(安丰塘镇戈店村)。原在安丰县(今固始县)传说的孙叔敖造期思陂,而侨治安丰县境有芍陂,于是不分安丰县辖境变化,将这个传说,由原安丰县(今固始县)自然转接到侨治的安丰县(寿县)上。南北朝之后的一些说法,实际都忽略了地名的变迁这个因素。这个传说流行于南北朝,进而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1]见《关于楚相孙叔敖的期思陂与芍陂》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地第4期。
三、楚大夫子思与芍陂的关系
首先应明确,芍陂不应是孙叔敖建造的,理由有三:一是除了上述理由外,《皇览》中,没有说孙叔敖造芍陂,而是说“或曰孙叔敖激阻水作云梦大泽之池也。”说明孙叔敖作水利工程在云梦大泽,虽然这话也是传言,但符合当时地理环境。二是孙叔敖为楚相时,楚国正处于快速扩张时期,但楚国的政治、经济重心都在荆襄地区,今天的江汉平原。楚国不可能在尚未完全控制东南边境地区,建如此规模的水利工程。三是楚庄王时期,虽然打败舒国,但本地区的群舒的众多小国俱在,他们只是臣服,并不是被吞并。数十年后,吴楚争霸时,这里还是主要战场,焦点是巢,重点就是争取群舒小国的支持。
那么芍陂是谁建造的呢?否定派的思路很重要,它提出了一个具体路径,就是“子思造芍陂”。我们再回到《皇览》的这句话,重点分析“楚大夫子思”这个人物与芍陂的关系。
楚大夫子思冢在当涂县东山乡,西去县四十里。子思造芍陂。
《皇览》是一部类书,是三国魏文帝时期由桓范、刘劭、王象等人奉命所撰写的经传作品,共四十余部,约八百余万字。由于该书供皇帝阅读,故称为"皇览"。《皇览》在隋唐后已失传。清人孙冯翼辑出佚文一卷,仅存“冢墓记”等八十余条,不及四千字。
在众多讨论芍陂的文章里,重点都放在寿县、固始县,而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一地区重要城邑下蔡,则忽略不提,不得不说是一个重要的缺漏。据新编《凤台县志》记载:
孙叔敖墓:位于毛集乡梁庵村,北距凤颍公路米。时代战国(楚)。年,被当地群众掘毁,出土有石墓门、陶器等,现已夷为平地。在地表采集有墓砖、陶片等。
由于文字简约,而且墓已毁坏,我第一次看到时,感到可能是附会之说。但是研究发现,此墓并不简单。《宋书·索虏传》载,元嘉二十七年(年),北魏永昌王拓跋仁率兵攻寿阳,“自青冈屯孙叔敖冢”。青冈就是肥水之战提及的地名,按嘉庆县志标记。在毛集镇东窑头冈(今大桥村)。青冈至孙叔敖墓相距不过十里。所以这个史料所提及的孙叔敖墓的位置,不仅最具体,且与出土孙叔敖墓是完全的吻合。见下图
不仅如此,《魏书》也有两次提及。其一就是拓跋仁攻寿阳,屯兵孙叔敖冡,其二是,景明三年(年),北魏任城王元澄,任扬州刺史(寿阳),到任伊始就祭拜了孙叔敖墓,可见此墓在当时就非常著名。
这个孙叔敖墓对于芍陂研究,可以说是一个重要证据资料,遗憾的是讨论文章基本都没提及,只有个别文章提及,但也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引起重视,不得不说,是一个重大的遗漏。
看到这两者资料,我突然顿悟,如果将梁庵村的孙叔敖墓遗迹,与《皇览》中记载的楚大夫子思墓结合起来分析,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都将很容易说通。这并不是凭空想象,理由有两点。
一是《皇览》中,明确指出“孙叔敖冢在南郡江陵故城中”,今墓址仍在,位于荆州市沙市区中山公园内,史料与实物一致,说明梁庵村的墓不是孙叔敖的。
二是《皇览》中说,子思墓西距当涂县(今蚌埠马城镇)四十里,说明墓在县东,按照这个方位和距离,大约是刘府、武店一线。特地查阅怀远、凤阳、定远县志,其记载的古墓最早是西汉时期的,没有战国时期的墓。另外,东汉九江郡下蔡、平阿、当涂三县相邻,其共同临近地区就是原凤台县的潘集地区,现在不知当初县境划分,但此地距梁庵村也不过几十里而已。见下图。
东汉九江郡部分截图(请见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