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金庸一样有才情的男人却有太多不为人知的

金庸走了,金庸还在他人去了天堂,却又无处不在。他留下了不朽的瑰宝和不可超越的文学丰碑,也可笑傲江湖,含笑九泉了。可是历史上有一位同样有才情,有豪情,也想仗剑走天涯的才子,却一生坎坷!他就是----李白,他一生有太多的谜团,让人不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这首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诗,大家都知道,可是李白思念的故乡是指的是哪里?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因为现在历史上都没有搞清楚李白到底算哪里的人,如果国家相关部门不好好保护,李白成为外国人,也不是没有可能。先看籍贯之谜李白故里的争夺战李白故里如今引发四方会战,四川江油、湖北安陆、甘肃天水、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地方来争夺?这和李白的身世之谜是相关的。一种说法是:李白祖籍甘肃,李白一直自称陇西成纪人,其祖是汉朝名将李陵。李白的父亲是商人,因触犯法律被发配到碎叶谪戍效力。另一种说根据李白自述及其好友的述说,李白是唐玄宗的族祖,出身显赫。在李白自己的作品中,他曾经自述说:“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攻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以及“白本陇西布衣,流落楚汉”、“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梁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长江汉”等。李白的叔父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李翯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神龙之始,逃归于蜀。”据此,有人推断,李白应该是太宗李世民的曾侄孙。进而再推断,李白的曾祖父有可能是李世民的哥哥或弟弟中的某一个。但是根据史料记载,唐玄宗在天宝年间曾经下过诏书,准许李翯的子孙“隶人宗正寺,编人属籍”,也就是说登记上皇族的户口。为什么李白一家没有去登记呢?李白后来进人了翰林院,有很多与皇帝接近的机会,为什么也从没有提起过?晚年的李白处境很是艰难,求人推荐的心情也很是迫切,但是他仍然没有提起过自己的身世,也许这就是文人的傲骨吧!但是这些历史可以证明李白的祖籍的确是甘肃天水一带的。李白是出生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这一点倒是没有争议,不管是李白的父亲到碎叶城经商的传说,还是他的父亲是皇族被贬到哪里都不重要了。这也是吉尔吉斯斯坦争夺李白故里的原因。再解释一下碎叶城的历史:碎叶城这个地方来头可不小,是唐朝时候著名的安西四镇——碎叶城、龟兹、于阗、疏勒这四个地方。也就是说,碎叶城是大唐的领土,可见在唐朝的时候中国的面积真是非常大。碎叶城是唐朝最西边的一个重要关隘,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卡,现在的碎叶城,就是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碎叶城位于托克马克的郊外。现在还有碎叶城的遗址,全是土坯、土墙,已经毁的面目全非了。这里可以肯定李白不是外国人,我们不能因为他出生在哪里,就说他是哪国人。而且在唐朝的时候碎叶城确实也是唐朝的一部分,从李白一出生就自然而然是大唐子民了。李白5岁离开碎叶城后便来到了四川的江油青莲乡,所以他的名号叫青莲居士,因为那个地方是他感情上最深的故乡。李白生活在江油青莲乡,在那里长大成人,直到24岁才游历天下。在江油这段时间是李白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时间,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观形成,包括诗书文化的沉淀积累。唐玄宗开元十五年,27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辗转来到安陆。在这里,他与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孙女结婚。随后,居住于离许宅10华里的碧山中。李白为何落脚安陆,不仅是现代,即使在当时,都有许多人不理解。至今民间还流传一个故事:有一天,安陆在朝中做官的一位何安陆李白纪念馆姓阁老回到碧山脚下的老家,听到乡亲们介绍李白生得英俊潇洒,博览群书,一目十行,吟诗作赋,挥笔成章,十分欣赏。于是,吩咐家人准备名肴佳酿,请李白来家作客。李白来后,阁老一见果然气象不凡。又谈诗书,李白都能对答如流,阁老更为佩服。于是忍不住发问:“李学士,天下名山那么多,缘何单单看中了我们的碧山呢?”李白听了,不假思索,随口答上:“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阁老一听,大声称赞,立即让家人取出笔墨纸砚,请李白录下。李白当即再补两句,并取名《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一生在湖北安陆居住了10年,如《静夜思》《蜀道难》《行路难》《望天门山》等都是在此期间写的。从《静夜思》由此可见李白自己没有把安陆当故乡了,应该是生活了20年的四川江油了.李白是剑客吗据史书记载,李白五岁才开始读书,十岁就通晓五经,15岁的李白就已经有了好几首不错诗赋。也得到了当时很多社会名流的推崇和夸奖,于此同时李白也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传奇一生。也正是这一年,李白在唐朝尚武之风和道家思想的双重影响下,李白萌生了做一个浪迹天涯的侠客的梦想。为了学到更加精妙的剑术,李白专门来到山东,打算拜当时的北平守裴旻为师。由此在《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一诗中,李白写道:“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而唐代裴敬的《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也佐证这一点。而裴旻作为当时公认的大唐第一剑客,裴旻本人可谓是剑术超群。据《独异志》记载:裴旻剑“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漫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入,观者千百人,无不凉惊栗”故人送外号:大唐剑圣。还有史料记载,李白“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李白在向别人推介自己的特长时曾说:“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明明白白地强调:自少年时,他就开始学剑。他生怕别人会因为他的五短身材而瞧不起他的功夫,解释性地说:“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义气!”李白身材不够高大,但身轻体健,有万夫不挡之勇。唐代流行斗鸡活动,年轻时的李白脾气火爆,在一次斗鸡活动中,大发神威一连手刃了好几个泼皮。“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在闹市拿刀砍人。此外据统计,在李白的所有诗中,关于宝剑的诗一共有首诗,约占其诗总数的十分之一,由此也可以看得出李白对剑的钟爱。在这些诗句中,我们更是可以看得出李白对自己剑术的自信。“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既是李白对自己所景仰的侠客的描写,同时也是在暗示他自己的精彩人生经历。后世有大唐有三绝,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只不过是因为李白的诗太过出名,盖过了其剑术超群的事实罢了。李白小时候真的有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吗?我们从小就听过一个故事,说的是李白小时候不认真读书,逃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老婆婆,老婆婆正在溪水旁磨一根铁棒,李白好奇,就问老婆婆:“您磨这根铁杵干什么?”老婆婆回答说:“要磨成针。”李白笑问:“这要磨到何时啊?”老婆婆回答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一直被中国的家长和老师用来激励小朋友踏实学习,踏实做事。可是这个故事究竟是真是假?现在看来虚构的可能性比较大。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见于宋代的《锦绣万花谷》,说眉州有个地方叫武氏岩,位于象耳山,李白读书未成路过那里,之后就是刚才所讲的故事。后来这个故事又同时被《方舆胜览》《山堂肆考》等书记载。但为什么这个故事值得怀疑呢?首先,李白自己没说过这件事,也不见于李阳冰、魏颢等人的记述。他们和李白同时代,很熟悉李白,也热衷记载关于李白的事迹,却均没有涉及此事。李白对自己少年时的经历也是津津乐道,比如在哪座山学习,跟谁学习,他小时候有什么爱好,再比如他记述过自己少年时是养鸟高手,曾散养了一千多只鸟而且都听他指挥,当地长官都慕名前来参观云云。如此津津乐道自身经历的人却未曾提及这么励志有趣的故事,这着实令人怀疑其真实性。其次,李白少年时没有到眉州学习的记录。他的家乡是四川江油,早年在江油大匡山一带学习,宋神宗期间的一块碑《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记载李白在县里当过小吏。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李白说自己曾在“岷山之阳”学习,据推测岷山指的应该是青城山。而《锦绣万花谷》说他在眉州象耳山学习过,却不见有史料记载。根据以上推测,所谓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可能是后人编造的。李白是名人,给名人编段子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一个“爱好”。而且这个故事很励志,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戒躁的价值观,所以此故事便流传至今了。李白之死成谜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应该比较可信。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不能偏信。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可信可不信。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纵观李白的三种死法,笔者比较相信《旧唐书》之说。理由有三:其一是因为它是后人修的正史,如果说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且“出师未捷身先死”,它不可能不记载的。其二是因为李白一生嗜酒如命,放言“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三市一国争李白,李白身世成谜猜;细道李白平生事,莫说小编胡乱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772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