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元游
年,3月,44岁的李白离开长安,又开始了他漫长的旅行。经灞陵、蓝田达商州。初夏,抵达洛阳,与杜甫相识了,两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结下了深厚友谊。此后,两人曾数次相携游历,为后人留下许多佳话。秋,返家任城。
任城短住后,与杜甫会于洛阳。二人从洛水至黄河,经过广武山复经汴水到达汴州。在汴州遇见诗人高适,三人共游大梁。在大梁,三人吊信陵、登吹台,悼古思今,李白留下一首名篇:
《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这首诗先是通过对装束、兵刃、坐骑的描写,塑造了侠客干练豪爽、英姿勃发的形象;接着刻画了侠客行侠仗义、又淡泊名利的性情。在渲染了侠客精神后,借“窃符救赵”故事中朱亥与侯赢感信陵君知遇之情,答应以死效之,椎杀晋鄙,夺取兵权,得以名扬天下之事,来表达自己也希望像这些侠客一样,能遇明主,建功立业。此时李白还是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而不满足于像扬雄那样的儒生,一生只是皓首穷经。
三人继赴宋州,游梁园、平台、清冷池后,到单父,游孟诸大泽,同登单父台。宋中游后,杜甫东归巩洛,高适入楚。李白去安陵和齐州,访道士盖寰和高天师,得授道箓,成为一名真正的道士。冬,还归任城。
年,夏末,李白与杜甫复会于兖州。继赴齐州,会同高适一齐拜谒北海太守李邕。在李邕陪同下,在临淄游览了孟姜庙、杞梁墳和淳于意墓。齐州分别后,杜甫西游临邑,李白返家任城。秋,杜甫来任城相会。这时,李白写下了:
《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饭颗山头与你相逢,烈日当空你头戴竹笠。我问你,咱们分别后你怎么瘦成这样,是否分别以来作诗太辛苦了。
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里说“杜诗思苦而语奇,李诗思疾而语豪”。因杜甫有诗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就是心忧黎民,心似火燎的意思,写诗又“语不惊人死不休”,李白方有“作诗苦”一说。而且杜甫处境困顿、仕途坎坷,亦含有劝谏杜甫豁达一点之意。本诗幽默诙谐,虽是戏谑口气,实则表达了关切之情,非朋友之间关系亲密、感情深厚而可言说也。这段时间他们相偕而游,建立的友情和他们的诗歌一样,垂范千古。
二人自任城又同去曲阜、兖州、东蒙等地,在鲁郡别杜甫后赴沙丘。然后,游金乡、单父。
年,春,游鲁郡后卧病任城。在远房兄弟瑕丘(任城下辖县)佐吏李冽、李凝的帮助下,在瑕丘县城东门外泗水西岸沙丘旁置居室,又在泗水东岸南陵村置田十余亩以养子女,就此安家。秋,病愈,又游于鲁郡。因慕剡中名山“天姥山”,作《梦游天姥吟留别》,遂与元丹丘相约越中相会,同游剡中。于秋末启程。冬,至宋城,与宗楚客的孙女宗氏夫人再婚,在梁园安家。不久途经下邳到广陵。
年,春末,赴金陵。夏,南下丹阳,达吴郡,过湖州。秋,至越中,与元丹丘会合,往会稽吊贺知章。又同孔巢父等人会合,游镜湖、兰亭、禹穴、剡溪。乘舟行,经宁海,登天台山。冬,经吴中返金陵。登天台山时留诗一首:
《日出入行》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太阳从东方绵延曲折的山里升起,就像从地底钻出来。经过天空沉入西海,为義和驾车的六龙啊,你们住在哪里?太阳自古以来就从不停憩,人不是混沌之气,怎能与它同进退呢?野草荣盛不会去感谢春风,木叶飘零不会去抱怨秋天。是谁在挥鞭驱驰着四季?万物兴衰都是遵从自然的规律。義和啊義和,你为何载着太阳沉没于茫茫的海浪之中?鲁阳公你有何德能,戈一挥即可使太阳停下?这些传说违反自然之道,实在是荒谬太过了。我将囊括天地,使浩然之气与混元之气一体。
李白的诗是越来越有仙气了,很多诗作都引用了神话故事,而且善用语气词,使作品恢宏有大气、浪漫而不羁。我们看李白崇奉道学,梦想羽化登仙,可是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他的“天道自然”的思想,对这些神话传说又加以否定。可见,李白只是将求仙访道作为其政治失意、难于实现胸中抱负的精神寄托而己。
年,春,在金陵。夏,至扬州。秋,游霍山。冬,到庐江。
年,春,还金陵。
年,5月,应元丹丘之邀去嵩山,经秋浦,登庐山,过金乡,旋北还,途经憔郡。冬,归任城。是年,针对社会谤言,留诗《雪谗诗赠友人》。
年,到平阴沙丘、济南。秋,到嵩山颍阳寻元丹丘,逢元丹丘隐居石门山炼丹。回程至邺中后,长途跋涉赴石门山。相会后,同游方城寺。二人邀请岑勋相会,三友相聚,乐极成醉,留下名篇《将进酒》“岑夫子,丹丘生”千古传颂。秋末,范阳节度使幕府判官何昌浩到叶县来访李白,未逢,留信邀请李白到幽州。李白为探安禄山的虚实,准备北游塞垣。留诗明志:
赠何七判官昌浩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
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
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
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
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
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
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有时忽觉心情惆怅,独白坐到半夜。天亮时空自长啸,想着为世间解决纷争。我心随长风而去,吹散万里乌云。羞于做汉文帝时的伏生啊,九十岁还在研究古文。不如拂衣执剑,去沙漠建功。老死于田野之中,怎么能扬名青史。您是现在的管仲乐毅,英名冠盖三军。您会与管仲、乐毅一样建功立业,怎么会像长沮、桀溺那些隐士?
有时候就觉得自负才干,有理想抱负的人活着就是累,常常居庙堂而忧民、处江湖则忧国,李白、杜甫皆如是也。因察觉安禄山反叛之心日隆,李白这是又动建功立业之心了。
因此,自开封北上幽州,渡黄河。
胡尘扬兮
年,开始北游塞垣。经博平,越黄河,到邯郸,沿途留连。经洺州、饶阳。十月,抵达范阳郡。逢崔度来访,初识安禄山跋扈与边地战事之真相,颇感危险,即离范阳而去。闻夫人宗氏病重,返回河南睢阳宗家庄。
年,早春,自睢阳北上,走魏郡,到介休,经西河郡,继续沿汾水南下。春,入潼关,到达长安。在长安见哥舒翰,以国家英才相许,期得任用,无果。逢故人独孤驸马,亦无果。经过惠庄太子陵庙,离开长安。夏,游曹南,回梁园,至历阳,横江浦渡长江。秋,应从弟宣城长史李昭来信相邀,南下宣城,游敬亭山、陵阳山、秋浦、清溪、玉溪潭、鱼段湖等地。
年,春游金陵。5月,至杨州,游金陵。秋,游宣城、南陵、池州、泾县、秋浦、清溪、青阳、黄山、九华山。冬,到达常德府。
年,春,在茅山告别老友元丹丘。夏,经横江去当涂。秋,到池州,游秋浦、高溪、陵阳溪等地。旋至金陵,获悉安禄山叛乱,往宋城接其妻宗氏。11月,安禄山于范阳叛乱。
年,岁初,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春,在当涂。旋闻洛阳失陷,中原横溃,乃自当涂返宣城,准备避难剡中。至溧阳,经杭州。夏,到达越中。闻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大胜,又返金陵。秋,闻玄宗奔蜀,遂辞金陵,沿长江西上,到达岳州,终入庐山屏风叠隐居。此时,永王数次下达聘书,并派遣韦子春赴庐山相邀。几经犹豫,终于决定下山入其幕府。临行前曾作:
《内赴征三首》
其一
王命三征去未还,明朝离别出吴关。
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
其二
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其三
翡翠为楼金作梯,谁人独宿倚门啼?
夜坐寒灯连晓月,行行泪尽楚关西。
这三首诗说的是与妻子分别的情形,妻子的不舍与担忧,想到以后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幻想着自己将会建立像苏秦佩六国相印一样的功业。
李白积极用世之心一直未变,安史之乱爆发前就抱着“思欲解世纷”的愿望,去谒见过哥舒翰,希望能入其幕中,惜未见用。这时,永王的三次征召,李白终于未能忍住,忽视了危险,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只能叹命运不济,唯一一次能用世的机会,却因跟错人,造成了晚年的困顿境况。
鹍鹏折翼
年,2月,永王兵败丹阳,被诛。李白自丹阳南逃,至安庆。旋被搏入寻阳狱中,妻宗氏为救其四处奔走。在浔阳狱,李白接连上书自陈求救,幸得江南宣慰使崔涣与御史中承相宋若思极力救之,乃获释。宋若思辟李白为军幕参谋,以掌军中文书事务。并随宋若思一同至武昌。九月,病卧宿松,又两次赠诗宰相张镐求救,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
年,李白自寻阳出发,开始长流夜郎。春,于流放道中达乌江,妻弟宗璟相送。春末夏初,途经西塞驿、江夏,访李邕故居,登黄鹤楼。秋,至岳州、江陵。冬,入三峡。
年,3月,至白帝遇赦。写下了: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尅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
黄口为人罗,白龙乃鱼服。
得罪岂怨天,以愚陷网目。
鲸鲵未翦灭,豺狼屡翻履。
悲作楚地囚,何日秦庭哭。
遭逢二明主,前后两迁逐。
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
半道雪屯蒙,旷如鸟出笼。
遥欣克复美,光武安可同。
天子巡剑阁,储皇守扶风。
扬袂正北辰,开襟揽群雄。
胡兵出月窟,雷破关之东。
左扫因右拂,旋收洛阳宫。
回舆入咸京,席卷六合通。
叱咤开帝业,手成天地功。
大驾还长安,两日忽再中。
一朝让宝位,剑玺传无穷。
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
弋者何所慕,高飞仰冥鸿。
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
寄言息夫子,岁晚陟方蓬。
这是首类似于史诗的抒情诗,诗中:一方面,抒发了作者的坚贞报国之心,只是时乖命蹇,“以愚陷网目”,致“愧无秋毫功”;另一方面,阐述了安史之乱的经过。
这首诗以黄口小雀易被人网住、白龙化鱼偶然被渔者所刺的典故为喻,说获罪错在自己愚味,不识时务。现在获罪入狱,还有何面目说自己当时有申包胥复楚之志呢。继言对两度遭逐的不平之意,长流夜郎的仓惶之状。接着是对二帝的一番奉承,说叛乱未平,幸二主英明,胸怀宽阔,延揽英才,精诚合作,挥军扫荡判乱,匡正乾坤,凯旋回京,建立了超越汉光武帝的功勋。玄宗让出帝位,使国祚能永世相传。谁还会想起我这未建寸功的老头呢?射猎的人目标是那高飞的鸿雁,而我却弃剑去练丹。息夫子啊,我晚年只能志在寻游仙山了。
遇赦后,归途经南平,回江陵。初夏,至江夏,羁留到冬。复萌用世之意,多次求人荐引,终以失败告终。继游洞庭、潇湘。
年,春,返江夏。秋,至寻阳,再登庐山,决意游仙学道以度余年。冬,在建昌。岁末,至豫章。
年,沿长江东下去金陵。春,流落江南金陵一带,靠人赈济为生。5月,在泾县,旧病复发,还,留金陵。冬,到历阳,赴宣城,去南陵,宿五松山,至当涂,寄宿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处,卧病于当涂。
年,3月,作最后一次旅行,游宣城、南陵。秋,归当涂。病况日下,自知无望。临终将平生所著托李阳冰。11月卒于当涂,有绝笔:
《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大鹏飞起啊振动八荒,半空遇挫啊力气将尽。掀起的狂风啊激荡了万世,游扶桑啊挂住了左袖。后人得知传扬这事,孔子己亡故啊谁将为我这生非其时的麒麟哭泣。
李白青年时期曾作《大鹏遇稀有鸟赋》,以大鹏自广;初谒李邕时有《上李邕》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皆是朝气勃发、积极乐观的精神。这首《临路歌》“中天摧兮力不济”,到了大鹏敛翼的时候了。呜呼,谪仙归去也,吾为之出涕唉!
一生何求
李白一生的抱负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为此,他“遍干诸侯”,终其坎坷曲折的一生都未改初心。有些人认为他“飘然有超世之心”,他自己也说过“五岳求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可事实却是在他政治失意、遭受毁谤之时的寄托,一有机会还是迫切希望能实现“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的人生理想。直至流放夜郎遗赦之后,59岁的李白作《白马歌》尚言“请君赎献穆天子,犹堪弄影舞瑶池”,表明了欲复出之心。
李白一生都在求谒高门权贵,可最终帮他实现梦想的,却是以道家流见召为道门威仪的好友,是元丹丘通过玉真公主的关系,向玄宗推荐。然后,再通过与他第一次见面的贺知章复荐,方取得玄宗优遇,为翰林供奉。
按说,李白交友遍天下,虽然,多有不喜他的人,可是,也有很多欣赏、推崇他的啊。像时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苏颋;渝州太守李邕,虽李邕第一次见面时对李白有所不满,可是后来对他又是送银,又陪他游玩,二人友情还是很深厚的;同安州都督马公;好友独孤驸马、高适等人。可是,为什么没得到他们的推荐呢?可能他们都是“深许其文”或者深知其性情吧。也许真如玄宗所言,李白“非廊庙器”?
但并不是有治国之才的人,方可身居高位啊。这就还是他性格上的原因了,狂傲不羁、恃才使气可能是他不见容于官场很重要的原因吧!“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李白性格最真实、最贴切的写照:“我把白鹿预备着,你不用我,我骑着就走。要我低眉弯腰地讨好权贵,我不开心啊!”
李白一生都在用世和求仙之间反复,就像徘徊在天地之间,忽而为人,忽而为仙;就像天庭谪下来的仙人,无所适从,傍惶失措。可是,他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闪耀于中国文学史册。
本文李白的行程资料取材于《李白年谱及著作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