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佛教殿宇的统称。我们平时所见的佛教殿宇一般称“寺”,如白马寺、灵隐寺、少林寺、寒山寺等,极少有以“院”命名的。
康熙《太平府志·古迹·寺观附》记载,当涂县“大寺凡十七”,如万寿寺、化城寺、广济寺、均庆教寺;“小寺凡十八”,如白云寺、竺山寺、福山寺、古唐寺;“大院凡四”,有太平兴国院、禅慧院、净居院、鹫峰院;“小院凡十六”,如西讲院、兴化院、慈相院、西峰院,有寺有院,寺、院分列。
寺、院有什么区别呢?
先看一组史据: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其地是曹爽故宅,经始之日,于寺院西南隅得爽窟室,下入土可丈许。”
唐·日本和尚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并勘赤山寺院纲维、知事僧等,有外国人在,都不申报。”
宋·志磐《佛祖统纪》第四部分:“(隋大业)五年,诏天下僧徒无德业者,并令罢道,寺院准僧量留。”、“九年,诏改天下寺曰道场。”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汉明帝梦金人,而摩腾、竺法始以白马陁经入中国,明帝处之鸿胪寺。后造白马寺居之,取鸿胪寺之义。隋曰道场;唐曰寺;本朝则大曰寺,次曰院。”
综合上述史据得出如下结论:
西汉末年佛教经书传入中国,先安置于鸿胪寺(官署名),后造佛教殿宇,取鸿胪寺之义,称“白马寺”,此佛教殿宇所称“寺”之由来。隋朝改称“道场”。唐朝复称“寺”。从宋朝开始,规模大者称“寺”,规模小者称“院”。南北朝以来,佛教殿宇又统称“寺院”。
掌握寺、院名称演变的过程,再去阅读康熙《太平府志·古迹·寺观附》寺、院的记载,则能更加准确了解这些寺院的历史面貌。如:
广济寺,在郡北采石山,旧名石矶院,又名资福院。吴赤乌二年建。宋天圣十年改广济院。明洪武十二年,僧明满重建,改称寺,门前有楼,名“江山风月”,移于后。
白云寺,在郡东南青山之东峰,旧名南峰。刘宋时,方公德禅师建。宋熙宁、元丰间,僧怀式增建。嘉定八年,改曰白云院,后改为寺,有巢云亭及石池。明永乐五年,僧宝琪重建。国朝顺治十五年,僧芝山新之。康熙十二年,僧笠庵募修。
禅耶院,在郡城东南丹阳镇。齐永明二年,陶隐居建。旧名禅定,唐名宣喜。宋淳祐三年,禅僧懒融重建,改今额。国朝康熙十四年,耆民高尚荣捐资,属僧显法重建华严楼。
净行院,在湖阳乡,即东峰庵。元至正二年,僧礼洪重建。国朝康熙三十二年,邑令祝元敏题佛楼曰“汇津楼”。
西讲院,在咸和圩。宋端平间建。
……
如今,当涂县旧院有的改称寺或庵,有的已废,仅有护河镇兴禾村(在咸和圩内)的“西讲院”尚存。
也许,当涂县还有他院存在,只是小编不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