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这可能是唐玄宗召

李白的诗词,给人的印象是潇洒不羁,不沾俗世烟火的。他的忠实粉丝杜甫曾撰诗形容他: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然而,李白当真“脱帽露顶王公前”,睥睨权贵如无物?恐怕并不是的。李白诗才傲人,但他内心深处,更多的还是作为读书人的自觉:醉心仕途,以期大用。李白未以科举自进,结交权贵欲走捷径李白作为一个读书人,而且是一个有着天赋的读书人,实现政治抱负,抬高自己的价值与地位的最佳方式是参加当时的科举考试。但是李白没有走这条路。他的这个选择,引发过众多后人的猜测。部分人认为:李白可能是李唐宗室之后,虽然没落,但骄傲的李白不愿与寒门子弟在这条路上争抢。这个猜测有没有道理,值得商榷。毕竟关于李白是李建成后裔的说法没有确凿证据。但若要说李白想要塑造脱离俗世之争的形象,那么不参加科举倒也算得是一种态度。但关于李白不参加科举考试谋出身,还有另一种一点也不浪漫的说法。据说李白是商人李客之子。而《唐六典》规定: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不预。意思是说,罪人之子,商人之子都不能参加科考……不管怎么说,李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是真的。但他一介白身,如何能让朝廷注意到自己呢?李白采取的方式类似于卢藏用的“终南捷径”。卢藏用。初唐诗人,比李白大三十多岁。他年轻的时候就以文辞才学著称,他和李白不同,他考中过进士,但得不到上司赏识。于是他采取了一种矜持的方式——隐居不仕,你们不重用我,我还瞧不起这个俗世官儿呢?卢藏用隐居的地点十分微妙,他选择离长安很近的终南山隐居。且当皇帝到了洛阳之后,他又跑到离洛阳很近的嵩山隐居。这么一“随驾隐居”,很快他的名声就传到了武则天耳里。女帝命人将他请出,授了他一个左拾遗的官儿,没几年他就升到了吏部侍郎的实职。李白和卢藏用认得,他们以诗文相交,他们和贺知章等称为仙宗十友。李白也希望被上面赏识,当然,他做得没有卢藏用那么形迹外露。李白曲意结交权贵,终被玄宗所知超初,李白在安陆,也曾拜访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并写《大鹏赋》一篇以求上达天听。无果。他先后隐居在安陆境内的寿山、白兆山。以及嵩山等地。但他运气不如卢式类似于卢藏用,不曾引起朝廷注意。唐开元十八年,公元年,李白已经三十岁了。在此前,他意识到隐居下去,难有成就。于是屈身下交本州裴长史之类的俗世官吏,以求晋身之道。未果。李白又曾往长安碰运气,他拜见宰相张说,并结识其子张垍,又寓居于玉真公主府上,且多次谒见其他王公大臣,诗名是出去了,却始终没个安置。开元二十二年,34岁的李白专程赶到襄阳城,拜见了具有引荐之权的韩荆州(韩朝宗,时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判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递上了自己的求官书《与韩荆州书》。在这封相当于今天的个人简历书中。李白先奉承韩朝宗: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然后诉说自己的才能与抱负: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在人许与气义。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也许是时运未到,李白的这次自荐没有引起韩荆州的注意,李白再次空手而归。开元二十三年,玄宗又一次西狩。35岁的李白“恰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此赋结尾处“访广成于至道,问大块之幽居”暗合玄宗求道之心,不得不说里面有李白的用意。但可惜的是,李白的这番表现还是没有引起玄宗的注意。但他通过卫尉张卿向玉真公主献诗,并在紫极宫偶遇贺知章,以诗相交,其才名逐渐在长安上层阶级中传扬开来。直到天宝元年,42岁的李白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下,终于陛见玄宗。李白进宫朝见那天,李隆基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给予了他一个文人最大的礼遇。玄宗见李白诗才出众,策问对答如流,很是赞赏,令其供奉翰林,陪侍自己左右。李白一介诗人,得侍帝王左右,引起了同僚的嫉恨之心。而抱着经世济民思想的李白,对这种御用文人的生活却日渐厌倦,开始犯起了文人的通病——纵酒疏事。他曾在喝醉酒的状态下起草诏书,并且乘醉令皇帝近侍高力士脱靴。《酉阳杂俎》载:白遂展足与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遽为脱之。及出,上指白谓力士曰:“此人固穷相”。在玄宗的心目中,李白就是个文人而已,如此放浪,颇不知重。如同千年后乾隆皇帝呵斥纪晓岚说的话:“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李白的这种行径,在文人而言,是不拘形迹,然而在政事上是大忌。一来喝酒误事,于公务形象不雅。二来不拘世俗,引发有心之人的谗谤。几次三番之下,李白失却了玄宗欢心——李白又开始浪迹天涯。暮年壮心,错投他门公元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携妻南逃。时年秋天,欲奔蜀投玄宗。然而此时天下大乱,唐玄宗自己,也经历了“马嵬坡”,没有保住自己心爱的女人杨玉环,而且,自己的权力也被儿子李亨夺去,被遥尊为太上皇。李隆基不甘心自己大权旁落,趁还没有和儿子撕破脸,还有一些余势,于是分封诸子领天下节度使,名义是呼吁李氏子弟共同平叛,实际上是削弱李亨的权力。李隆基第十六子永王李璘在这样的局势下,被命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四路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坐镇江陵,形成一方势力。此时的李白57岁,正隐居在庐山。永王李璘大军东下之际,闻说李白在此。心有异图的永王想借重李白的名望为自己壮色,于是力邀李白下山入幕。李白此时年事已高,但仍不掩自己的仕途热心,欣然应邀。可能在他的心中,认为自己真正的机会终于来了:当初玄宗召唤的姿势不对,如今的永王另有倚重。后来人讨论李白的这个选择时,认为他的主动意愿不足,后来被入狱是冤枉的,但平心而论,李白跟随李璘,主观上是愿意的,他为李璘作《永王东巡歌》,其踌蹰满志的心理表露无遗: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沙。字里行间,李白以谢安自许,对安抚天下颇有寄望。只可惜诗人的抱负没有得到伸展,不久永王兵败,李白被牵连入狱,并判流放夜郎,后遇赦放还。此后,李白一直流转于浔阳、宣城。公元年,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年,李白病重,赋《临终歌》后,与世长辞。诗人李白的一生,是不得志的一生,他的悲剧是个人的不幸,却是诗坛的大幸——文章憎命达,坎坷的人生却造就了光辉的篇章。若李白地下有知,也当瞑目。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664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