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他于年出生于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祖籍陇西成纪,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他自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喜好作赋、剑术、奇书。
李白在24岁时离开故乡,开始了广泛的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等地。他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如孟浩然、崔宗之、贺知章等,并与他们交流切磋,创作了许多佳作。
李白在34岁时进入长安,受到唐玄宗的赏识,担任翰林供奉。他在长安结识了杜甫,并与他成为挚友。他也结交了许多达官贵人,如张说、张旭、裴旻等,并为他们写诗赞颂。但是由于他桀骜不驯的性格,以及得罪了杨贵妃和高力士等人,他不久就离开了长安。
李白在37岁时游历洛阳,与另一位著名诗人高适相识,并结为好友。他后来又游历了华山、庐山等名山大川,写下了许多描写自然风光的诗篇。他也曾有立功边疆的志向,但未能实现。
李白在51岁时卷入永王之乱,被流放夜郎。在途中遇赦后,他又在江南一带漂泊。在61岁时,听到李光弼率军讨伐安史叛军,他北上准备从军杀敌,但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李阳冰,在当涂县去世。
01《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写峨眉山前的月色和月影,用“半轮秋”形容月亮的形状和色泽,既点明了时令,又增添了凄清之感。月影映入平羌江(即青衣江)的水中,随着水流而动,形成了一幅动静相宜的美景。这里的“影”和“流”是连动句式,表明诗人是在顺流而下的船上观赏月色,为后面的行程铺垫。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写诗人夜间乘船出发,向三峡进发,心中想念故国故人的情景。清溪是峨眉山附近的一个驿站,三峡是长江上著名的风景区,渝州是今重庆一带。
诗人用五个地名描绘了自己的行程,既有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忧伤。“思君不见”是说想念故国故人却不能相见,“下渝州”是说只能顺着江水去往渝州。这里有一种无奈和无望的情绪。
这首诗以峨眉山月为线索,贯穿全篇,既写出了蜀江沿岸的秀丽风光,又抒发了诗人对故国故人的深深思念。诗歌结构紧凑,意境空灵,情感真挚,是一首不朽的佳作。
02《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这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连用三个“凤”字,音节流畅,气势雄壮。凤凰是祥瑞之兽,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暗示了六朝的繁华已经消逝,人事沧桑。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这两句写两个朝代的兴衰,也是对首联“凤去台空”的进一步阐述:三国时的吴国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吴国昔日繁华的宫殿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衣冠是指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当时豪门世族、士大夫、官绅。成古丘是指成为坟墓。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写金陵的自然景色:从凤凰台上极目远眺,远处三山渺渺茫茫、若隐若现,和青天连在一起,仿佛有一半已经落在了青天之外,那再往下看,白鹭洲横截于长江之中,把滚滚江流分成两道白练。这两句诗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对仗精工,佳句天成。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太阳是帝王的象征。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当道障蔽贤良。诗人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一腔深深的忧国之愁意寓言外。
这首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诗人以登高之势展现了金陵城内外的风光和历史变迁,并借此表达了对皇帝和朝政的关切和忧虑。诗中既有壮美恢宏的山水画面,也有深沉哀怨的历史感慨,既有对六朝文化遗产的敬仰和怀念,也有对当时政治黑暗和社会动荡的不满和忧思。
03《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写诗人眼前的景象,群鸟飞远消失,孤云也悠然飘走,形成了一幅空旷寂静的画面。这里用了对比手法,将动态的鸟和云与静止的山相对照,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同时,这两句也暗示了诗人对人世的无奈和冷漠,他觉得自己像孤云一样无依无靠,没有人能理解他的心情。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两句写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情感交流,他认为只有敬亭山能与他相对而视,不厌其烦,给他以安慰和陪伴。这里用了拟人化手法,将敬亭山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使之成为诗人的知己和朋友。同时,这两句也表达了诗人对敬亭山的赞美和敬仰,他觉得敬亭山是一座秀丽而高洁的山峰,有着与他相同的志向和气节。
这首诗描绘了李白在敬亭山上独自欣赏风景的情景。他看到众鸟飞走,只剩下一朵孤云在天空中漂浮。他觉得自己和孤云相似,都是不受世俗拘束的自由之人。他对孤云有一种深切的共鸣,感到两者之间没有厌倦,只有敬亭山作为他们的见证。这首诗表达了李白的超脱心境,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
总结:李白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浪漫主义情调,他不是冷静地描写客观现实,而是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个性和理想追求。他的诗歌反映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对自由的渴望,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友人的情谊,以及对仙境和超越的向往。
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造出许多壮美和优美的意象,展现出奇妙的意境和超然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