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才华横溢,一直渴望进入大唐官场一展抱负,这从他的众多诗歌可以看出来,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
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
他希望能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抒怀》《永王东巡歌》《行路难》(其二)都反映了他的这类思想。
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是李白的老师,此人于开元四年(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十五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李白出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年),此时大唐立国已83年,正逢武则天执政晚期,朝政比较昏暗但社会还是比安定和富足,而且此时李白刚出生,还是个啥事都不知道的婴儿,四年之后武则天逝世,归政李唐,此后大唐政坛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公元年-公元年)先后发生了神龙政变,景龙政变,唐隆政变,先天政变,宗室相残,宫廷流血,政局不稳,但也主要是上层你死我活的权利斗争,这一切和远在四川,处于少年时代的李白没啥关系,而此后即是大唐绵延四十余年的开元天宝盛世,这一时期天下太平,朝政清明,也正逢李白的青年、中年时期,也是他可以一展胸中抱负的黄金岁月。
然而纵观李白的一生61年的光阴,却主要是在全国各地游玩,只是在43岁的时候有过短暂的官场生涯,给玄宗皇帝当过顾问,可以说一生主要成就就是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政坛上的经历和成就基本为零,一生的安黎民安社稷的伟大抱负也没有实现,名气很大,仰慕他的人很多,却只能做个网红,这是为啥呢?他为啥不通过科举进入官场发展?大唐官场的各级领导为啥就不举荐他?
李白的原罪
在大唐想要进入官场,有三条路:
科举,从军,荐举
先看第一条路:科举,科举起源于隋朝,但是隋朝太命短了,只有37年,科举制还没来得及怎么发展隋朝就灭亡了,但科举这一制度很好的延续了下来,此后一直延续到清朝,清末废除,延续余年。但是这种人才选拔机制在唐朝时问题却很多,不像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已经发展到很完备。
但是李白却没有资格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为啥呢?
第一他不能,第二他不屑。
先说说他为啥不能?
《唐六典》规定: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不预,明确规定是罪人之子和商人之子是严禁参加科考的。李白的父亲李客恰好是个商人,所以李白是不能参加科考的。
而唐朝前期的科举其实还只是针对部分人的特权,不是什么人都能去考的,对于参加科举人的出身的考察非常严格。
唐代科举的应试者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即官办学校的学生。
乡贡即各地人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到县、州应试,经地方考试合格,再到京师应试。
先说“生徒”。虽然同为生徒,但具体仍可分为两类:
一种是中央官学的学生,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六大高等学府,统称“六学”。不过,想要进入这些学校并不简单,必须是高官子弟,例如想要进国子学,父亲至少也得是朝廷三品官员,想要进太学或四门学,至少也得是五品官员。
另一种是地方官学的学生,唐朝在各州、各县皆设有官办学校,相较于中央官学而言,地方官学对于入学者的出身要求较低,无论是官员子弟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入学。不过,入学之前要参加学校的资格考试,合格者才能入学。
再说“乡贡”。如果不是朝廷官学的学生,只要觉得自己的能力已经足够,那么也可以通过参加州、县举办的选拔考试,来获取参加省试的资格,这被称为“发解试”
因此要参加科举考试,要么先上大学,你不是官二代,中央官学进不去,地方官学又会看出身,不然只能一级一级去考,但是也会看出身,详细考察你的家庭情况,科举这条路在安史之乱之前一直被出身高贵的世家大族牢牢地把控。
再说说他为啥不屑,就算你能参加科举吗,辛辛苦苦考中进士,也只能从八九品的小官做起,想做到宰相还不知要到猴年马月,而李白是想一夜之间而位列卿相,施展他“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的政治抱负,这显然与他的期待相差过大。最好能像诸葛亮、姜子牙一样,老板主动上门来请,并委以大任,建功立业,千古留名“闲来出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而且以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性格,让他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一步一步往上混,显然是不可能的,估计整天失眠睡不着觉,最后抑郁而死。
而从军这条路也不适合放荡不羁的李白,而且这条路也是拿命去换官职,风险系数太高。
圈子很重要
那么就只剩下荐举这一条路了,荐举得找在职官员,开元十五年(年),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由于他的出身太过低下,在官场又没有什么熟人,李白并不怎么想找在职官员,而是直接跑去找皇帝自荐,例如开元二十二年和开元二十三年他先后向唐玄宗献上《明堂赋》和《大猎赋》,结果玄宗皇帝没鸟他,李白自荐失败。
于是他又想找玄宗皇帝身边的人,他盯上了玄宗皇帝的亲妹妹玉真公主,为啥盯上了她?一是因为她是玄宗皇帝的同母妹妹,关系非常亲密;二是玉真公主还有一个身份-女道士,而李白一生好道,后来也成了道士,二人圈子有交集,也有共同语言。
但是光有公主还不够,他还通过诗词圈子结识了时任工部侍郎的贺知章,贺知章看了他写的诗词,惊为天人。
于是有了玉真公主和贺知章这两人的推荐,唐玄宗终于认真地看了李白的诗词作品,估计前两次他根本就没看到李白献给他的赋,可见上头有人很重要,不然有才老板也不知道。
天宝元年已经41岁的李白终于如愿以偿,一步登天,被玄宗皇帝征召,来到大唐中央朝廷担任翰林供奉,相当于做了唐玄宗的诗词方面的顾问。
这里不得不详细介绍一下唐朝的“翰林供奉”这一官职。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年),唐玄宗在翰林院内另设了学士院,凡入学士院者称翰林学士,而留在翰林院的还叫翰林供奉,翰林待诏,继续以文学方术等等专长侍从皇帝,但是却剥离了政治职能,成为了纯粹的文艺侍从机构。
唐代宫廷制度规定,凡是皇帝行止所到之处,要有御用文士、术士等,随时等候皇帝的诏命。这些人当中有吟诗作赋的文辞之士,有饱读典籍的学之士,有算卦者、杂耍者、司棋者、论道者、念佛者、求仙者、书画者、吹拉弹唱跳,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而李白只是其中一位待诏。
也就是李白只是一个陪皇帝写写诗的角色,跟安邦定国、治理天下没多大的关系,因此这也与李白的政治抱负和梦想相去甚远,而且周围的同事也都是些三教九流之辈,于是李白又自暴自弃,经常酗酒,玄宗召见也不来,工作不好好干,于是玄宗就把他给辞退了,这份工作李白也就干了一年左右,也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段仕途生涯,从此他基本就和仕途无缘了。
再后来李白继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十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他曾短暂的做过永王李璘的幕僚,宣城郡太守宋若思的幕僚,后被流放夜郎,公元年李白在安徽当涂县病逝,享年61岁,他的生命与大唐盛世一同终结。
纵观李白的一生,他其实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一方面他有着进入仕途施展政治抱负的强烈愿望,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想无拘无束同时还信仰道教那种逍遥自在,超脱尘世的思想,而仕途则充满的尔虞我诈、巴结奉承,他这种性格就算进入官场估计也很难持久,他终究只能做个浪漫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