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著名记者,原社党组副书记、副社长兼总编辑冯健同志年8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冯健同志年3月11日出生,河南人。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长期奋战在新闻宣传一线,多次担纲重大报道,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与穆青、周原合作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全国掀起了向焦裕禄学习的热潮。他信念坚定、工作深入、作风正派、严于律己、忠诚担当,始终保持“新闻兵”本色,在工作中以“严”和“细”著称。
冯健同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呕心沥血、用情至深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的文章恰如其人,充溢着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对国家、民族、人民的责任感。
年10月,冯健在办公室留影。孙文华摄
冯健同志笔耕不辍,其新闻作品(含与他人合作)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呼唤焦裕禄》《中南海的春天》《管得宽》等;著作有:《冯健通讯选》、时事评论文选《管窥集》《一斑集》、散文《暮年随笔》(一、二、三卷)等。曾在《中国记者》发表多篇文章。直到年,91岁高龄时仍在《中国记者》发表口述文章《“焦裕禄是我一辈子学习的榜样”》。
冯健在《中国记者》刊发的部分文章标题截屏。
在此重温《中国记者》年第11期刊发的一篇记冯老的文章,一起缅怀和学习新闻前辈的优良作风。
“严”“细”相宜情系新闻
——记新华社著名记者冯健
万京华
冯健是新华社著名记者,曾任新华社副社长兼总编辑,他与穆青、周原合作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至今仍被人们奉为新闻作品的典范之作。他在工作中以“严”和“细”著称,读他的文章,会被他深邃而入微的观察力所折服,而他做编辑和审稿工作时亦非常严谨细致,组织和签发了很多重大报道。
一、初涉新闻工作
冯健,原名樊煦义,年3月11日生于河南省新野县樊营村。冯健是年在国立中央大学读书时参加中共地下组织使用的名字。
19岁时,冯健从河南省南阳中学(现名南阳一中)高中毕业后,长途跋涉,徒步穿越鄂西山区,到重庆考入中央大学政治系学习,于年夏毕业。抗战胜利后,年中央大学迁回南京,冯健后两年的大学生活在南京度过。
在大学里,冯健受到中共地下党的影响、教育,积极投身民主进步学生运动,参与由南京中共地下组织领导、在全国大中学校发行的铅印学生报纸《中大新闻》和不定期油印的《中大新闻稿》的工作,并参加了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青年社。年5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大学毕业后,通过社会关系介绍他到离南京约50公里外的安徽省当涂县采石矶镇中学教书,同时开展党的工作。但是因为年8月19日国民党南京政府对共产党员、进步人士进行大逮捕,冯健被列入了中央社向全国公开发布的通缉“匪谍”名单,他不得不连夜离开采石矶镇,经河南开封辗转到了豫西解放区。
当时,解放战争的胜利形势如疾风扫落叶一般,一些重要城市相继解放。冯健在新解放区创建的中原大学学习了一个多月。年10月开封解放,他被调到刚刚成立的开封日报社和新华社开封分社担任广播编辑。那时,开封日报社和新华社开封分社对外挂两块牌子,对内是一个机关,分社是报社的采访通讯部。当时全国各解放区的报社和分社都是这样一种体制。
年4月中旬,冯健被抽调同东北南下的一批新闻干部一起,沿津浦路乘火车奔赴南京,又转往江西,参与筹建《江西日报》和新华社江西分社,继续从事编辑和记者工作。
年7月,冯健在内蒙古草原留影。李欣摄
二、多次担纲重大报道
年初,冯健被调到位于湖北武汉的新华社中南总分社,主要从事财经报道。当时,中国正处于国民经济从恢复时期到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时期,冯健分工采访长江大桥建设和武汉钢铁公司建设等工程。在中南总分社工作期间,他参加了年长江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防汛报道。他和分社其他记者一起,日夜奔波在百里防洪堤上。他采写的通讯《英勇搏斗一百天》,记录了武汉人民防汛斗争艰苦卓绝的动人场面。当年,他被评为武汉市防汛抗洪二等功臣。
年秋,冯健从武汉被调到北京新华社总社,在国内部从事工业报道。年,他参加了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首都新闻单位组成的记者团前往大庆油田采访。记者团共20多人,由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王揖任团长,冯健任党支部书记。大庆油田先后为记者团组织了20多次座谈会,并组织他们到生产第一线采访了钻井工人、采油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指挥人员,记者们采集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冯健采写了《永不卷刃的尖刀——记大庆油田钻井队》《在岗位上》等新闻通讯。这次采访是大庆油田开采5年之后首次向国内外公开报道,记者团所采写的关于大庆的一系列报道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和极大